网易体育7月29日报道:
罚罚罚!中国足协再度铁拳出击,开出一系列罚单,其中上港主帅再次因“不负责言论”遭禁赛,而这一次被罚则因为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对裁判的一句抱怨。这不禁让人发问,球员教练员有问题就公开处罚,裁判闹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没任何罚单吗?
裁判到底会不会收到处罚呢?答案是肯定的,当裁判出现了误判的时候同样会受到中国足协的“停哨”或者降级到低级别联赛执法的处罚,根据误判的严重程度“停哨”处罚程度也会有长短之分。不过这些处罚都会在内部进行处理,不做公示。因此,不公开处罚并不代表不处罚。
例如执法今年中超第13轮广州富力对阵上海上港比赛的主裁判周刚,和在那场比赛中出现越位明显误判的第一助理马济,二人先是出现在了第17轮中甲大连一方对阵北京北控的赛场上,然后在时隔3轮中超后直至第17轮才重新出现在执法名单中;再例如执法中甲第16轮保定容大对阵武汉卓尔的上海裁判黄翔,在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再出现在执法名单中了。
如果想知道一名裁判员有没有遭到内部处罚,细心观察一下每一轮比赛的裁判人员选派即可,那既然裁判判罚确实有问题也进行了处罚但不能公之于众,是否有失公允呢?其实足协也有苦难言。
裁判资源相当匮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当下联赛各种错判、漏判事件频出,但这些裁判已经是中国业内的顶级水准了。再加上裁判人才分布不均,一个尴尬的场景就会出现:可能刚处罚完的裁判很快就会得到解禁或"减刑"。
以2017年中超裁判名单为例:30名裁判员的名单中来自北京或北体的裁判就有7名,来自上海的裁判有3名,根据规避原则,一旦出现京沪大战等大赛,有资格执法的裁判只剩下了20名。而如果又恰逢亚足联相关赛事抽调了中国的国际级裁判,真正有资格且有能力吹罚这种关键比赛的裁判就少之又少,一旦遇上这种情况一些处于处罚期的裁判就要被解禁复出。如果不解禁,那就提拔新哨顶上,呃……可能比赛也毁了、新哨也废了。
这样看似于一个非常没有尺度的操作也正是足协的无奈之处,公开对裁判的处罚其实不难,但是试想一下要是被处罚的裁判被提前解禁,口水可能真的会满天飞,同时也会给裁判带来更大心理压力,当下阶段裁判处理不公开化也实属无奈之举。
另一方面是要保障裁判的权威性,足协如果公开对于裁判的处罚,裁判的执法环境恐怕要更加艰难。一旦有了公开的错判记录,当这名裁判员再次出现争议判罚时,无论判罚是否正确,球员和教练都更有理由向裁判进行抗议。
另外,大部分国家的职业联赛和国际赛事都不会公开对于裁判的处罚决定,就连高度职业化的NBA联盟也只是分析比赛最后两分钟的判罚对错而不会公开对于裁判的处罚,裁判的“内部处罚机制”已经在职业联赛中成为了一个共识。
中国各级职业联赛明确规定,球员教练员等禁止在赛前、赛后发布会及日常采访、社交网站上评价裁判,但真拿一些“笨哨”的错判、漏判毫无办法吗?并不是。每家俱乐部都有权利在比赛结束之后向中国足协提交现场情况的书面说明,内容中涉及到违纪、违规的行为,中国足协都会将说明转给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仲委会也会依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证据进行工作,裁判员真的存在问题,也自然逃不掉处罚。另外,一些重点案例还会被收集起来在定期的裁判总结会上播放供所有裁判学习总结。
在中国足协每周的例行新闻通气会上,足协相关官员不止一次提出,欢迎各家俱乐部以书面形式向足协递交报告,指出裁判员的不足。在公开场合评价裁判判罚,一是不能实际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单方面宣泄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判罚可能存在多方争议,况且足球比赛本身就存在许多莫能两可的情况,让判罚成为球队人员们口水战的主题,也并无多大意义。
然而,裁判被公开指责、足协成为火力集中点,裁判和足协的责任都不可能被开脱。以上港客场战足协杯的几次错漏判为例:
上半场比赛中,奥斯卡反击中送出好球,胡尔克形成单刀球被边裁判罚越位,但从慢镜头来看,这是一个误判。
第49分钟,强攻的上港由武磊打进一球,但这一次助理裁判还是举旗示意越位,慢镜头回放这是一次误判。
此外,权健球员还有一次禁区内的手球犯规被放过。
这3次错漏判明显左右了比赛的结果,如今各家俱乐部投资动辄几亿,比赛却因裁判员口中的一个哨子而左右了比分,这显然在情理上太说不过去,而足协对博阿斯的两场禁赛,更是在错漏判的基础上再给劣势一方一击重拳,这样的罚单是否又有失平衡的嫌疑?
中国足协、裁判员在本赛季暴戾的中超风气中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在各家俱乐部急需冷静的同时,足协、裁判也理应再尽快的提高业务水平以平众怒,或者说是不再引起众怒。
作者: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