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旧书店的消逝是悲剧式的必然

核心提示: 实体书店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它们正在一批一批地消失。

实体书店是不是必然消亡,这个问题显然我无法回答。但在半年的时间里,我身边已经有两家书店“倒下”了,一家是我的大学旁边颇有些文艺范的书店,另一家就是我昨天慕名而去却发现大门紧闭、略显破败的百草园书店——它被称作这座城市“最后的旧书店”。据本地媒体称,这家书店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书店的老板李先生今年已经84岁了。老人在耄耋之年经营一家人文气息大过盈利意图的旧书店,纯凭“以书会友”的爱好。可如今“钱”的问题终于无法回避了:从1998年开店以来,百草园书店卖书的收入仅仅能够维持书店的正常运转,盈利是不敢多奢望的;而现在,店面的租金要从每年2万元涨到每年5万元,老人的退休金恰是一年3万元,如果想让书店继续开下去,李先生势必要把自己的退休金砸进去。这个代价实在太大。据媒体报道,李先生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一家租金合适的店面或与茶室、咖啡馆合作,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即“把书留给懂书的人”。

老人的愿望能达成吗?我个人持悲观的态度。对84岁的老人来说,一切有利条件都不站在他这一边。当这间“百草园”终于倒下,这座城市的书友们也一定会为了那份情怀的远去而唏嘘感叹。而我想说的是:不如就到此为止吧,旧书店呵,随风而去吧,你已不属于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了变化和创新的时代。拿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守恒定律来说,每天有那么多的新创意、新模式出现,怎么就不能让这些老业态、老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呢?试问各位书友,谁没在“当当”上领过优惠券,谁没在“孔夫子”上淘过书呢?更时髦的,在“社群”“粉丝”的概念下,有不少人愿意跟随“大牛”的指引花上几百元钱买一箱书,而并不预知箱中是何书。我甚至可以武断地说:通过线上渠道买书已经成为大多数读者购进书籍的主要渠道。旧书店,更多地被爱书的人们当作一个放松身心进行社交、游览的所在。换句话讲,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旧书店乃至中小城市的实体书店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它们正在一批一批地消失,也许终究会全部消失。而这无关人们的阅读行为,仅仅是一种悲剧式的必然。

当然,如果我们还看重(旧)书店对一个城市的名片效应、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等一系列非经济效应的话,“悲剧”或许可以改写。比如在不让书店变成图书馆的前提下,文化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是不是可以给些资金或场地支持呢?公益组织是不是也可以参与进来,在一座城市选定几家书店进行帮扶?或者同城的读者们行动起来,以组织化的“阅读协会”的形式对身边的“百草园”多加呵护,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店面出店面,让李先生的愿望能够实现,也为城市留下一些书墨飘香的人文空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