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纪念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

如果你去过北京万圣书园,也许会记得二楼墙上的两句诗:“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据考,此诗出自郑愁予《野店》,不过略去了三个字:“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这两句诗的意味,本也平平,不过悬于书店,不由生出了一种神圣而悲怆的力量。对传统书店而言,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岂止黄昏,简直就是暗夜,因此他们的坚守,便如燃灯,为阅读者点亮了一方知识与自由的天地。

2017年7月18日,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先生去世。盖棺论定,我愿敬上三个字:燃灯者。

吴清友的情怀与诚品的理想主义,已经成为传说。我想说的却是诚品的理想如何照进现实,窃以为这才是吴清友对书店业的最大贡献。一味弘扬诚品的文化而无视它的商业,正如一味弘扬吴清友的坚持而无视他的妥协,不仅使我们无法把握诚品成功的经验,还有可能导致我们与吴清友的遗产擦肩而过。

实体书店的困境,大抵可用“四面楚歌”来形容。归结起来,一面是电子书对纸质书的消解,一面是电商的冲击,一面是高房租的压迫,一面是阅读量的下降———具体到北京万圣、上海季风这样的地标型书店,还有更多的敌人虎视眈眈,欲蚕食或鲸吞———这四大因素,皆可归结于时代制造。所以我常说:时代是书店的敌人。

置于这样的时代,书店如果不愿忍饥受饿,坐以待毙,必须设法突围,杀出一条血路。这就要说到诚品。诞生于1989年的诚品,曾连续亏损15年,以吴清友的智慧,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处境之严酷。2004年后,诚品开始转型,其路径,一是复合经营:有些书店常常自称“不仅仅是一家书店”,诚品最早实践了这一理念,譬如诚品敦南店,吴清友租下了一栋楼,二楼作为书店,余者转租给文具店、艺术品店、饰品店、咖啡厅、茶吧等,他则做起了二房东。此外,诚品除了书店,还有自己的物流公司、电子商务网站、酒窖与餐厅,以及诚品画廊,前两年甚至拥有了以诚品命名的房地产;二是品牌经营,即把诚品打造为品牌,品牌的作用在于,不是哪里繁华,诚品便开在哪里,而是诚品开在哪里,哪里便繁华起来,因为诚品作为品牌,会吸引一大批商家接踵而来。

吴清友屡被称道的地方,应是梦想与浪漫,然而他首先是一个商人,首先考虑的是书店的生存。如果书店根本开不下去,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初心呢。他说过一句名言:“做文化不做企业,我就活不下去;但是做企业没文化,我也不愿意活了。”世人往往聚焦于后半句,殊不知前半句同样沉重。

现实之中,多少书店门可罗雀,多少书店摇摇欲坠,其情怀固然可敬,选择却也可哀。书店固然不该一味向商业投诚,漠视商业的逻辑而抱残守缺,同样不足取法。我的朋友小药师,曾开了一家旧书店,耗尽心力,仅堪维生,后来他一怒之下,弃书店而开饭店,门庭若市,分店如云,发财之后,再开书店,气象便大不一样。其规模虽不足以与诚品媲美,思路正有相通之处。在文化与商业之间左右逢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吴清友不仅点燃了一盏灯,还改变了灯的品质,这不是煤油灯,而是与时俱进的LED灯。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