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为什么好看? 因为它映现的是是生命原力里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正面冲撞和终极较量。 可以说战争片的每一个生死画面,都直接撞进观众深藏在意识冰山下的潜意识,剧烈搅动沉落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 它的冲击波的力度之强往往令观众自己都难以预料内心会起什么样的波澜。 这就是战争片的原始魅力。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说,英美社会的集体心理普遍达到了3-5岁的俄狄浦斯期,而中国人的集体心理没超过1岁甚至更低。
自从种下这个印象,便下意识地四处找证据。
譬如,前几天重温了一遍米帝的战争大片《黑鹰坠落》。
再次夯实了这种印象。
开说之前,必须要交代一下这部影片的拍摄背景——
影片取材于1993年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军在索马里维和的一次军事抓捕行动。
号称是越战以来美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死19人,被俘1人,伤70人;两架“黑鹰”坠毁,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被击毁。
要知道,参战队员皆属美军的绝对精英——陆军特种部队著名的“游骑兵”、后来消灭拉登的海军特种部队 “海豹突击队”、王牌中的王牌“三角洲部队”,外加威名赫赫的“黑鹰”直升机空中支援。
怪不得影片里战前的美军军营里四处牛气轰天——荷尔蒙爆棚的精英们走路都横着,那个随身带枪却从不关保险的“三角洲”胡特中尉,桀骜地比划着告诉长官——眼睛,就是他的“保险”!亲们还记得吧?
谁也没想到这么牛逼烘烘的美军却遭如此败绩!
十几年前,我第一遍看电影《黑鹰坠落》的时侯,只记住了两个桥段——一枚呼啸燃烧的火箭弹瞬间扎在一名美军士兵的身体里……暴烈疯狂的索马里民众们拖着死去美军特战队员的裸尸在市中心狂欢游行……
还有雪上加霜的,几乎全世界的舆论媒体(包括美国媒体)一边倒的指责美国政府的军事行动——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
埃及外长穆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
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
德国报刊: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
……
此次军事行动的失败,迫使克林顿总统两周后下令从索马里撤出全部美军。
亲,平心而论,你能接受自己的军队有这样的结局吗?
依照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太多人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认定这是一场板上钉钉的败仗,痛骂之余再盖上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水泥棺材,永不叙提。
然额,米帝又是如何解读这一场惨败的战斗的呢?
美国作家马克∙博登根据这一事件写成的小说《黑鹰坠落》,甫一出版就成为超级畅销书,现已成为经典战争著作。(他也是电影《黑鹰坠落》的编剧)
好莱坞2001年推出电影《黑鹰坠落》,引发全球军迷狂飙,现已成为经典战争影片之一。
当年参与战斗的士兵们——
“三角洲”狙击手Shughart和Gordon被追授予国会最高荣誉勋章。
8名MH6飞行员全部获得银星勋章。
Super68的两名飞行员获得杰出飞行十字勋章。
最高指挥官Garrison将军可以对美国民众说: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去援救你们的孩子、父亲、丈夫……(他为战斗失利负全部责任)
100人美军士兵抵抗住摩加迪沙全城10000人的包围进攻,消灭了1000多个索马里武装民兵——是一场出师不利但救援出色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接受真实,和真实的自己在一起,对一个国家或个人,都是最佳选择。
看完,除了超级真实震撼的剧情,最感动我的竟然影片中处处诠释的对战友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宗旨。
要知道,这可是我们的军事剧《士兵突击》成为神剧里面的核心支撑啊!
好吧!言归正传,画荷君的分析走起。
战争片为什么好看?
因为它映现的是是生命原力里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正面冲撞和终极较量。
可以说战争片的每一个生死画面,都直接撞进观众深藏在意识冰山下的潜意识,剧烈搅动沉落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
它的冲击波的力度之强往往令观众自己都难以预料内心会起什么样的波澜。
这就是战争片的原始魅力。
如何拍出一部让观众念念不忘的战争片?
紧紧贴住住战争里游走的人性是关键。
因为,一部影片是否能真正打动观众,是看观众能不能在其中的角色里找到自己内心的投射。
爱上角色,随着角色的命运感同身受地一同完成一轮生命的虚拟轮回。
提升自己,随着角色的裂变一步步找到本我走向自我再飞升到超我。
经过这两个递进的过程,观众才会永远记住并不顾一切爱上你的电影。
每一部成功的好电影概莫能外。
本片虽说无法做到极致,但编导的路数极对——
首先,他们塑造了一组生动鲜活的军人群像——
带领游骑兵冲出重围的艾中士
模仿搞怪上司,第一个牺牲的皮中尉
光头酷哥史上尉
爱煮咖啡的小胆葛姆
坦克一样强壮的悍马指挥官史崔克
耳朵被震聋的大眼睛尼森
为救战友炸断股动脉死去的娃娃兵史密斯
枪永远不关保险的“三角洲”王牌胡特中尉
有一副印第安人面孔的骁勇中士桑德森
娘娘腔的空中指挥官马中校
受伤被俘前摩挲妻子女儿照片的飞行员杜伦
独挡一面万夫莫入的狄马索
被追授最高荣誉勋章的狙击手舒哈和葛顿
经历过越战的老狐狸指挥官盖瑞森将军
……
又通过不断升级的战况压力下的细节展示出每个人的个性和内心——
闲暇时:狩猎烧烤、下棋、画画、看电视、煮咖啡、搞怪取乐、研究风土人情……
战前准备:乐观者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沉稳者给家人打电话道别;悲观者贴血型留遗书……
观众在这一系列的人物刻画中总能找到打动自己的那一款,角色与观众的内心渗透互动渐入佳境……
其次,完全重现了真实震撼的战斗场景——
外景全部在北非摩纳哥拍摄。
装备、语言、对话都重现了当时的场景。
影片角色全部是真名实姓,部分老兵亲自参演。
情节真实还原,十分准确表现了参战官兵们的情感。
战争场面磅礴炸裂,精彩得百看不厌。
帅哥演员们的专业军事表现足以乱真。
每一分钟都有应接不暇的战斗高潮。
再次,深挖了米帝精锐部队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兄弟情——
“三角洲”狙击手舒哈和葛顿两次请缨救助坠机的飞行员杜伦,牺牲后成为越战以来第一次获追赠最高国会荣誉勋章的士兵。
舒哈脸上挂泪与飞行员杜伦告别,“葛顿死了,我出去拼了”!
救下好友巴比却被炸断股动脉的小史密斯,死前恳求艾中士一定亲口告诉爸爸妈妈他今天的勇敢表现(我真的没有忍住眼泪啊……)
为腾出悍马车先运送伤员,游骑兵们在武装民兵的枪林弹雨里拼死徒步跑进安全地带,有人因为没有子弹了和敌人近身肉搏。
那段生死距离,被他们称为“摩加迪沙一英里”。
到达安全地带,男子汉们的惺惺相惜的寻找和问候。
硬汉的柔软和细腻更动人。
单枪匹马再次杀入敌阵地的中尉胡特:
“战区还有兄弟……
每次回家
他们都问我,胡特,你为什么要从军?
你打仗上瘾吗?
我一句话也不说
为什么?
他们不会懂
他们不懂我们干嘛打仗
我们是为了战友兄弟拼命
就这么简单。”
第四,影片背景的异域美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尘烟四起的非洲大漠。
丛林里奔跑的野猪和雄狮。
井格状俯拍的非洲集市。
黑鹰飞过极美的海滩和赭褐色的礁石,一场屠杀前的宁静与窒息。
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欢呼的黑人,妖娆起舞的非洲儿童……
你会瞬间感觉到世界的撕裂——一端是日益发展完美的现代文明,一端是让人嗔目结舌的贫败和血腥。
两种意识,以杀人武器为平台,进行了一场长达15小时的疯狂厮杀对话。
为什么要打别人的战争?
影片最后,游骑兵艾中士有一段独白。
依然没有给出“为什为什么要打别人的战争”的答案。
但是,索马里人做出了回答——
既然米帝不是出于国家利益,仅仅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这场别人的战争,又是不是一种高级别的自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