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65天“科学”号返回青岛,获得大量珍贵样品

来源:半岛网    更新时间:2017-06-10 16:01  

9日下午1时,“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西太平洋海山航次顺利返航,在海洋所薛家岛码头靠港。

6月9日下午1时,“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西太平洋海山航次顺利返航,在海洋所薛家岛码头靠港。此次外出科考历经65天,共分为两个航次,“科学”号首次成功靠泊外港,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海洋地质等珍贵样品和数据。此外,投放了5套深水潜标,并回收了去年投放海区的5套深水潜标。此次航次完成后,初步建立了覆盖16万平方公里海区的地球物理观测网络,是目前全球精度和广度最大的观测网络,对于研究地震、全球气候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科研人员进行3000米生物多联网采样。(中科院海洋所提供)

“科学”号首次成功靠泊外港

9日下午,我国最先进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圆满完成西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顺利返回,在海洋所薛家岛码头靠港。“科学”号考察船于今年4月6日从青岛起航,共分两个航次,其中第一个航次为西太平洋中南部水体综合调查春季航次,总时间为41天,总航程约6300海里。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环境工程中心研究员主任于非介绍,科考船于5月16日抵达密克罗西尼亚的波纳佩进行补给,这是“科学”号首次成功靠泊外港。

“因为两个任务都在这一海区,时间紧任务重,停靠外港进行补给,既能节约经费,又能节约时间。”于非说,密克罗西尼亚波联邦是太平洋上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国家,当地几乎不种植蔬菜和粮食,食用的都是当地野生生长的食物。在停靠期间,中国驻密克罗西尼亚波联邦大使馆对他们的补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供应的全是我国援助的农场生产的蔬菜,如苦瓜、空心菜等,让科考人员在吃上了珍贵的新鲜蔬菜。

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南峰介绍,第一个航次的航程是6300海里,从日本以东到赤道,观测断面纵跨西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海域,进行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光学、气象的综合调查,完成大面综合调查站位67个,回收潜标2套,布放潜标5套。南峰说,西太平洋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海区之一,也是海流变化最复杂的海区之一,此次科考作业对研究全球气候影响非常重要。此外,他们还捕捉到了海洋中的漩涡。“从卫星中看,海洋中布满了一个接一个的漩涡,但是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表面,这次我们对其进行加密观测,并将潜标布放在中尺度涡的高发区,等于把漩涡进行了解剖,对预测气候变化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科研人员进行潜标主浮球入水作业。(中科院海洋所提供)

实现对雅浦海山区天然地震连续观测

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短暂休整后,科考船5月20日从波纳佩港口码头出发,开始历时21天的第二航次的科考,航程9000公里,开展雅浦海沟海域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这是“科学”轮首次从外港出发开展科学考察任务。

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董冬冬是第二航次的首席科学家,他介绍说,“科学”号一路向西,沿途采集了地形地貌、海洋重力、海洋磁力、地震观测数据,共采集920公里多道地震测线,完成5次电视抓斗取样作业,并成功回收6台海底地震仪。“通过航次调查,利用重磁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查明雅浦俯冲带的地貌、浅部沉积层及深部壳幔结构特征。同时,利用岩石样品数据,揭示雅浦俯冲带基底岩石的物质组成。”

董冬冬说,本航次顺利结束后,海洋所在雅浦海山区已累计获得重磁震多波束等地球物理同步测量断面2120公里,实现了对该海区天然地震超过2年的连续观测。同时,在海山区也获得宝贵的岩石样品数据,通过对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可望揭示雅浦俯冲带基底岩石的物质组成及来源。

数据覆盖了雅浦俯冲带系统的所有重点构造单元,包括帕里西维拉盆地、雅浦岛弧、雅浦海沟和索罗尔海槽等,覆盖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这些数据的获取使得海洋所初步构建起雅浦海山区综合地球物理的数据观测网络,数据的广度和精度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利用航次获取的重磁震多波束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将获得雅浦俯冲带的精细地貌,揭示浅部的沉积层结构及深部壳幔构造特征。

科研人员进行深海全水深湍流剖面仪观测(中科院海洋所提供)

孕妻病危,“科学”号紧急靠岸送回队员

当时正位于赤道附近海域,通过外交途径紧急停靠巴布亚新几内亚

4月6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由青岛出发,执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的“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西太平洋中南部水体综合调查春季航次。5月1日晚,“科学”号科考船正位于赤道附近海域,一个紧急电话打破了船上的平静,国家海洋局三所一名调查人员已怀孕29周的妻子突然病危。为了尽快让当事人回到妻子身边,科考船临时改变外港靠泊计划,通过外交途经,紧急停靠巴布亚新几内亚,将科考人员送回妻子身边。不幸的是,他的妻子还是走了。

5月1日晚,劳累了一天的船队员们正在吃晚餐,一个紧急电话打破了船上的平静,国家海洋局三所一名调查人员已怀孕29周的妻子因病情危重出现间歇性昏迷,被送进厦门市第一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迫切需要丈夫的陪伴与照顾。得知情况的丈夫心急如焚,“出发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病危了呢?走之前我们还一起给未出世的孩子准备各种物品……”在妻子生命危急关头自己却不能陪在身边,堂堂七尺男儿流下泪水。

事发紧急,船长和首席科学家将情况迅速向项目负责人及中科院海洋所进行了汇报。临时改变外港靠泊计划涉及外交、船舶、人员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会对正在进行的航次调查带来损失,但海洋所领导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做出指示:“海洋科考应以人为本,在亲人最需要的时刻应尽快让当事丈夫回到病危妻子身边”。当时,“科学”号科考船正位于赤道附近海域,距离最近的港口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威瓦克港,开足马力日夜兼程的话,最快可于5月4日早晨到达威瓦克港附近。船舶中心紧急与中国青岛外轮代理有限公司经理联系沟通,确认威瓦克港具备“科学”号停靠条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会同国家海洋局三所、中国青岛外轮代理公司等单位成立应急处置小组,通过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向国家外交部汇报情况,希望经外交途径让当事科考人员尽快回国。国家外交部收到消息后高度重视,立即联系我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经全力争取、多方协调,巴新方面同意启动应急机制,迅速对该情况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签发Free of Visa证书,同意“科学”号入境靠泊韦瓦克港并同意当事科考人员可免于办理巴新签证直接入境。

5月4日凌晨,“科学”号终于抵达新韦瓦克港锚地,当地商务代理和口岸官员登船办理船舶、人员进出港等相关手续后,将当事科考人员送至韦瓦克机场与我驻巴使馆安排的当地侨领交接,保证科考人员在威瓦克港登陆后顺利登机。随后,该科考人员顺利由威瓦克港飞往巴新首都莫尔兹比港,并由莫尔兹比港经香港飞回厦门。不幸的是,孩子早产出生后,该科考人员的妻子于5月21日病重去世。他在妻子离世前的最后十几天,陪伴在了她的身边。

责任编辑:韩晓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