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西海岸发布三年行动计划 GDP年均增长12%

    更新时间:2017-06-06 17:09  

“我们一起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我们一起展望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携手前行。”今天上午,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成立三周年座谈会,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与现场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回顾过去三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展望新区事业的美好前景,吹响了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

据介绍,新区成立三年来,35项区级重点改革落地生根,30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市试点,15项改革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引进了1000多个项目,总投资万亿元;GDP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在国家级新区中领跑;万达东方影都、中铁世界博览城、慧与大数据基地等27个百亿级项目加快建设,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增41个、达到193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4278户农村贫困户、769户城市贫困户去年全部脱贫。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建祥说:“我们的发展定位是‘一个主题、两大战略、三大任务’。”一个主题,就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两大战略,就是承接海洋强国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三大任务,就是在全国担当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在全省担当对外开放桥头堡,在全市担当创新发展排头兵。

座谈会上,青岛西海岸新区还印发了新的建设发展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到2019年,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服务业比重达到55%;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各项约束性指标。

2017-2019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叫响建设军民幸福、干部自豪、令人向往的美丽新区“行动口号”,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小镇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精美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创新、民生福祉改善等“六大行动”,打造“活力新区”、“实力新区”、“魅力新区”。

新旧动能转换行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深入开展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打造动能转换引领区。

存量变革工程

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创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属地服务“三位一体”的行业共治模式,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六大支柱产业,推动航运物流向高端物流业态转型,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深远海装备转型,家电电子向电子核心产业转型,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制造转型,滚动实施100个工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项目,形成家电电子、机械装备、石油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制造、船舶海工、航运物流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增量崛起工程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采取引进、嫁接、裂变等模式,重点培育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度假、国际会展等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一批领先全国的产业项目,打造生态型、智能型、服务型、融合型的新兴产业集群。

特色壮大工程

依托陆海统筹、军民融合、城乡一体的独特条件,着力发展港口贸易、海洋生物、军民融合、影视文化、跨境电商、高新农业等特色产业。延伸完善提升12个特色小镇品质。

品牌创建工程

推进品牌兴区,加大“瑯琊榜”系列品牌推广力度,打响“品牌西海岸·品味新瑯琊”区域名片,创建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推进质量立区,实施明星企业培育工程,培育100家明星企业。推进标准强区,成立新区标准化委员会,推出社会治理标准、特色小镇标准等一批具有新区特色的行业领域标准,推动各大功能区制定特色标准体系。

创新驱动工程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构建产业创新链,组建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等10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0个企业技术中心,突破100项重大技术。做强企业成长链,每年落地30个链接全球资源的高端科研机构,培育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成长“四新”企业和50家创新领军企业。完善创新服务链,深化科技金融、股权期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改革试点,完善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开放带动工程

大力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双向开放。高标准建成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持续扩大黄岛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塑造“南有博鳌、北有黄岛”品牌;高水平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欧盟音乐节、电影金凤凰奖颁奖典礼、中国电影交易博览会等高端节会,打造世界级的啤酒之城、音乐之岛、影视之都。促进前湾港与董家口港联动发展、向枢纽港转型,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外贸优化升级,扩大影视、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提升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

人才支撑工程

实行“引进一个院所、配上一套班子、全力服务推进”,加快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1个高校项目落地,引进建设10个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科研院所。加快国家级引智示范区、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引进紧缺人才、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加强企业家队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万人,构建结构优化、层次丰富、支撑有力的人才保障体系。

园区引领工程

充分发挥十大功能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主力军、主战场、主阵地作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转型区、打造国家级智能化园区;前湾保税港区着力建设国际化的物流中心、自贸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董家口经济区着力建设第四代港口、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德生态园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古镇口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建成东方影都、建设中国数都;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黄金海岸、啤酒新城;海洋高新区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园、中央活力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培育农业庄园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交通商务区建设融综合交通、高端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形成带动新区西部发展的新引擎。

项目落地工程

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健全大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投产“三集中”推进机制,实施项目滚动推进计划,着力引进颠覆性、引领性、功能性和拉动性项目,突出抓好万达东方影都、中铁世界博览城、慧与大数据等27个百亿级项目。统筹推进青连铁路、青岛至丝路大通道、第二条海底隧道等重大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5条轨道交通项目建设,13号线2018年运营、1号线争取2019年通车,完善城区“八纵八横”骨干路网。

软实力提升工程

制定新区软实力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研究制定软实力指标体系和年度推进计划,建立软实力评估机制。瞄准现代化、国际化两大方向,对标浦东、深圳、香港和新加坡,坚持整体架构、重点突破、突出特色、务求实效的原则,每年突破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三年内一批重点硬件项目建成使用,一批软件实事同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软实力指标全部达到目标值。

产业小镇建设行动

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多元功能复合共生为发展特点,提供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口居住新载体,增添城市建设发展新动能,打造大功能区建设发展新节点。

三年内,基本建成东方文化小镇、音乐小镇、文化艺术小镇、科普文旅小镇、创意设计小镇、养生小镇、健康小镇、电竞小镇、地铁小镇、财富小镇、金融基金小镇、国际合作小镇、国际冰上运动小镇、国防军事文化体验小镇等重点产业小镇。

对产业小镇建设在规划、土地、科技、金融、产业、政务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加速集聚。

体制机制创新行动

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发展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出一批示范性、牵引性、突破性改革举措,担当全国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

推进投资服务便利化

围绕从市场准入、项目施工、建成投产、发展壮大直至企业破产的全生命周期,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开展“多证合一”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探索实施“证照分离”,推行“四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推进规划建设许可便利化,全面推行规划“公告许可制”、施工“弹性许可”等改革,推行区域化整体环评等评估评审。推进贸易便利化,在国家级开放园区率先复制自贸试验区经验。推进企业破产便利化,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

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

深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争创国家5A级景区,建设世界级滨海度假目的地。推进国企分类分级改革,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政策,培育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筹建新区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设立城市发展基金,推行PPP等投融资模式。深化国家级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

建立符合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聘请第三方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强化投资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创新,形成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1 2 下一页 显示全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