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李晓萌
时间是有重量的。
三年一倏忽,于历史长河不过水波一纹,但对西海岸新区,却是一段里程碑式的历程。伴随着“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西海岸新区稳中求进、砥砺前行,在国家级新区序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稳居前三强。
自2014年6月3日获得国务院批复起,西海岸新区便开启了新的征程。三年,1096个日夜,改革大潮席卷着西海岸新区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各项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项目渐次落地,面貌日新月异。过去的三年充盈而绵长,丈量刻度准确而精细。
当下,我国经济运行正经历着L型的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任重道远,把握好“大与小”“快与稳”“重与轻”“硬与软”“新与旧”发展的辩证法,不但需要有把握大趋势的远见卓识,更要有攻坚克难的非凡智慧。
加上今年刚刚获得批复的雄安新区,国家级新区已有19个。作为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新区,承担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军民融合战略的西海岸新区没有前路可寻,没有经验可学,如何调整现有产业布局,优化既有经济结构,找到新动能实现突破发展,一道道难题接踵而至。
如何破解?答案从辩证法中找寻。
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1亿元,增长12.3%,三年平均增速11.1%;海洋经济增加值逐年上升,占GDP比重稳步提升,2016年达到30.2%;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达到36428元,三年平均增长9.6%……
从新区获批设立第一年的全面播种,到第二年的次第开花、全面发力,再到第三年的纵深推进,新区围绕发展谋篇布局,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和引领着改革的航程,实践完善着西海岸新区独有的辩证法——发展大势与群众小事兼顾,经济增速求快的同时紧抓经济内涵和质量,大造船等重工业与三产等轻产业齐头并进,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创新举措与历史传承合理接续。
三载岁月倥偬如昨,三年实践启示深刻。此刻,西海岸新区又立于新的发展起点上。6月5日,在新区成立三周年座谈会上,《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发布。未来三年,新区将实施新旧动能转换行动、产业小镇建设行动、体制机制创新行动、精美城市建设行动、社会治理创新行动、民生福祉改善行动等六大行动,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担当国家使命,加快创新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大与小:承担国家战略 呵护民生期许
在已有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定位不同,禀赋各异,但都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承担国家战略,履行国家使命,是新区最大的任务。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具有全国意义。它既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王建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特别是特色定位和重点任务的重要讲话精神,赋予了国家级新区新的内涵,为新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西海岸新区是唯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新区,承担了海洋强国战略;唯一被赋予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重任,承担了军民融合战略;国家正大力倡议“一带一路”,新区在这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肩负着海洋强国、军民融合、“一带一路”三大战略,这在国家级新区中也属罕有。新区人明白,只要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必将给新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对于西海岸新区来说,国家战略加持,是巨大的发展优势,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个巨大的压力。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和使命?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是国家级新区不变的主线和基调。对照国家使命,着力改革创新,一个个全国率先、国内首创的措施在西海岸落地生根。
“事实证明,选择新区海西湾这个地方建厂真的是选对了。”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锦宝至今还在感叹当年的明智。从2005年海西湾只有北船重工一家大型企业,到如今形成国内海工行业最完整的一条产业链,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一个堪称世界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基地在西海岸形成。而张锦宝所在公司的产品也已覆盖全国,辐射海外,串联了近百家上下游的配套企业。
蓝色是西海岸的底色。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新区实际,西海岸积极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基因科技产业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等10大特色海洋产业园区,逐步形成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出台“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意见,建立完善陆海规划体系,将5000平方公里海域和2127平方公里陆域同步纳入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创新整合陆海综合管理体制,将15个功能区和板块整合为十大功能区,统筹推进陆海开发建设;出台科技人才支持、重奖科技成果转化和便民服务等新区产业发展的十大政策,建立新区发展政策体系……
成立三年来,新区海洋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7%以上的增长速度。2016年,西海岸海洋经济指标实现两个首次: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66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首次位居各新区首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比重首次超过30%。西海岸正疾步迈入深蓝,筑牢海洋强国战略支点。
今年5月11日,总投资91.7亿元的17个军工科技项目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集中签约落户,为新区军工科技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军民融合走向更深发展。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是国务院批复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五大功能定位之一,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则是这一功能的主要承接平台。创新示范区以军港保障需求为牵引,配合军队改革,大力推进部队保障社会化,全面提升舰船装备、协同研发和产业发展水平,探索走出了“军地共商、产业共融、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新路径。创新示范区先后引进中科院轻型动力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海洋测试研发基地等涉军涉海项目125个,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初步形成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成为军民融合的“青岛样板”。
如果说承接国家战略是“顶天”,那么呵护民生期许就是“立地”。
正确认识和处理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也正是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的要义所在。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西海岸新区既紧盯国家战略,又时刻关照民生,践行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目前,新区已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率先实现了医疗保险“三险合一”。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在琅琊镇斋堂岛村,石发家的“发家史”成为一年来村民谈论最多的话题。从市定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彻底脱贫摘帽,再到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前后不到一年时间。
石发家46岁,2005年起卧病在床,常年住院吃药让家里欠下了8万元外债。2016年,石发家在村镇帮助下确定了开办家庭旅馆、发展民宿旅游的脱贫门路,并筹措资金改造房屋,最终开了名为“山海岛渔家”的家庭旅馆。
长久的困顿让石发家充满了干劲,旅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此外,老石还借助琅琊镇政府打造的电商平台销售虾米和干鱼,家庭收入再往上提高了一大截。现在,老石家的家庭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远远超过青岛市定农村扶贫标准4600元,彻底实现了脱贫摘帽,并且主动为乡亲们发展民宿旅游出主意,带动大家增收致富。同石发家一样, “新区让我越过越好”成为150多万新区人共同的价值取向。
发展大事与群众小情,在西海岸实现了辩证统一。
快与稳:经济增速快 质量提升稳
最近,3位美国经济学家采用一种“另辟蹊径”的指标分析,认为中国经济正呈现出比常规官方统计更高速度的稳定增长,这个指标是——夜间灯光。在这3人看来,夜间灯光与经济活动水平及增长速度之间,存在非常有力的对应关系。
时下的西海岸之夜,灯光璀璨,流光溢彩。在重点工程施工现场,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建筑工人们挑灯夜战;在写字楼里,趁着创新创业的大好形势,创业者们围在灯光下研究创业方案或市场开拓新思路……在西海岸,每个夜晚都弥足珍贵,不容浪费。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西海岸一座座居民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在新区找到新生活。夜幕降临,灯光次第闪亮,照亮了他们的憧憬,显示着新区的活力。
一组数据充分彰显了这种“加速度”:新区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71亿元,增长12.3%,三年平均增速1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3.3亿元,增长11.4%,三年平均增长13.6%;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6428元,增长8.78%,三年平均增长9.6%。
高速发展,已成为西海岸的标签。12.3%的GDP增速,远高于一般地区的增长速度,即使在国家级新区序列当中也排名靠前。在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的新区当中,西海岸新区增速仅次于广州南沙新区和长春新区。
“取得这个成绩不容易。新区设立之初我们的目标就是南学浦东,北学滨海。目前来看,我们在不断地追近这两个标兵,而且在拉开跟追兵的距离。”西海岸新区发改局局长赵英民表示。
快从何来?靠的还是改革创新。作为全国第一个由县级市和国家级开发区整合而成的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西海岸新区以便利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取向,在打造全国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管理体制更顺。结合行政区划两区、市合并,新区大胆创新新区管理体制,实行新区工委管委、区委区政府“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建立起“新区管统筹、功能区重发展、镇街强治理”的全新体制机制,被誉为“最顺管理体制”。权责边界的厘清,形成了新区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目前,西海岸新区功能区累计开发区域50平方公里,实施基础设施配套100平方公里,新引进建设项目数量占全区总量的70%以上。
——发展动力更强。改革创新是新区最大的动力之源。三年来,35项区级重点改革落地生根,30项改革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试点,省委、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听取新区改革先行先试情况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
——开放水平更高。以改革促开放,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资源,搭建起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多个国际性合作平台,42项自贸区改革措施复制推广,中德生态园国际合作示范效应日益彰显,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达到193个,2016年到账外资、外贸进出口两项指标超过省内15个地市。
——投资环境更优。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实行市场便利化改革,政府效率提速增效50%。创新国际化投资促进机制,建立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三集中”机制,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00余个、总投资近万亿元,27个百亿级项目加快建设,市场主体由6万户增长到18万户。
去年10月18日,在美国好莱坞,青岛东方影都项目璀璨亮相。西海岸新区正式面向全球电影企业发布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吸引了全球电影人的目光,现场9家好莱坞电影公司签约。目前,该项目影视产业园15个摄影棚、11个置景车间已经启用,万达茂项目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大剧院、4个星级酒店、游艇会所完成主体施工;近百家影视公司完成注册。
“借助世界级标准的硬件设施和50亿元影视产业发展基金,一条涵盖创作制作、技术研发、影视拍摄、后期制作、人才培养的影视全产业链正在新区加速形成,将引领国内影视产业走上影片‘工业化定制’新纪元。”青岛西海岸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经理苑梅琳说。
“新区的最大特点是创新,最大动力是先行先试。不断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最终让新区释放了巨大活力。”王建祥说。新区的创新做法,已经成为其他区域借鉴的范本,甚至引得浦东新区专门派人来学习规划管理的变革。
在这个动能充沛的大时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快”是一种生存策略,等不得,也靠不得。当然,绝不是盲目求快,而应是建立在追求经济内涵和质量提升上的快。其中,对绿色、生态的追求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这种对生态的高点定位,也正是西海岸新区的重要遵循。
在各项经济指标飞速增长的同时,西海岸新区对海域、土地的开发稳扎稳打,从不冒进。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在一些地方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矛盾状态,但在西海岸却实现了统一。
去年开始,西海岸新区开始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按照“生态优先、保护环境,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陆海统筹、综合防治,政府主导、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拆违建、清岸线、调项目、修慢道、植绿化、保文化“六大任务”。除适度开发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等产业外,对部分海岸线优先加强保护,努力还原海岸线自然面目,保护近岸自然风貌和历史文脉。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西海岸新区严格控制高污染和高环境威胁产业及工程无序向海迁移,划定发展红线,编制严格的沿海地带、海岸带及近海海域空间综合规划。推进海岸、近海和远海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施岸、滩、湾、岛等资源分类管理和指导,有偿、有度、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重点保证公众休闲、滨海旅游、港口岸线需求。
进行科学务实的规划,避免盲目建设,把建设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的共识,西海岸新区正以此为指导,努力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也正基于这一理念,新区的发展弹奏出了美妙的“快与稳”变奏曲。
重与轻:制造业促转型 服务业抓发展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西海岸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便是以大造船为代表的重产业和三产等轻产业配比更加合理。
熟悉西海岸新区的人都知道,西海岸新区制造业发达,支柱产业也是以制造业为主。目前,青岛市10条千亿级产业链中,西海岸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有8条。其中,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橡胶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均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家电电子产业基地成为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2016年实现产值1101亿元。
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新区正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对航运物流、船舶海工、家电电子等传统制造产业,全力改造提升,使其走向智能制造;对海洋生物、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则优先发展。
日前,西海岸新区成立了家电电子、石化、汽车、船舶海工四个产业联盟。与传统产业联盟不同,该产业联盟首创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属地服务“三位一体”的行业共治模式,通过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来改造提升支柱产业,推动跨界融合、共享发展,带动和促进经济转型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西海岸新区将着力推动航运物流向高端物流业态转型,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深远海装备转型,家电电子向电子核心产业转型,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制造转型,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将目光转向太平洋彼岸,重新重视本国制造业的美国已经启动了“制造业回流”计划,这一变化引起了西海岸新区的关注。深入论证后,新区确定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在保持大造船等重产业优化发展的同时,对优质轻产业重点培育发展。
二、三产业的合适比例是多少,虽然仍有待辨析,但西海岸正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着最合适的配比。
2015年,西海岸新区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迈入“三二一”时代;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504.63亿元,增速1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至52.4%,占比首次超过一半,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016年年初,青岛凤凰岛与其他16家度假区一起,被正式授牌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跻身国内度假产品最高序列。作为西海岸新区十大功能区之一,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的定位就是发展旅游业,打造“国家级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青岛国际啤酒节西海岸会场就选址于此。随着我国旅游业开始进入到休闲度假阶段,由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也成为城市旅游业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于凤凰岛和西海岸新区来说,啤酒节的到来可谓恰逢其时。连续两年,啤酒节期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
会展业同样是西海岸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心。沿新区滨海一线西行,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正加速崛起,这个总投资500亿元的大项目,将成为西海岸新区又一改变城市定位的动力源。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的重要载体,该项目将建设东北亚地区展馆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科技水平最高的综合展览中心,成为青岛市和新区城市建设的新名片、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空间。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区创新发展的结果,也为后续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据西海岸新区服务业发展局副局长陈志伟介绍,2016年新区金融、旅游、物流、批零住餐贸易等行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下一步将着力培育科技研发、大数据智慧产业、影视文化等高精尖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扩展产业服务链条。
辩证地看,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是简单地此消彼长,西海岸新区正努力找寻这个平衡点,使其相得益彰。
硬与软:硬实力需进步 软实力要提升
硬实力与软实力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座城市,随着硬实力的增强,软实力会逐步提升,知名度逐渐加大;软实力的日渐强大,则将反过来促进硬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恰如一条河有左右两岸,一座城市也应拥有并行不悖的河岸:一边是经济,一边是文化。
2016年经济总量位居国家级新区前三强、超过省内6个地市,在全省137个县市区中居第一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省内9个地市,成为全省唯一超过200亿元的县市区,GDP和公共财政收入三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1.2%、13.6%……西海岸新区的硬实力有目共睹。如何实现软实力的同步提升?西海岸的路径早已清晰。
引进知名高校,延揽天下英才。2014年获批国家级新区后,人才支撑战略就写入了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成为支撑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根据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新区打造的是“国际海洋人才港”,从安家、创业、科技、培育、保障等方面制订人才政策“30条”予以扶持。
去年9月份,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正式启用,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为核心的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基地同日奠基,西海岸新区一天内即有两所名校落户。去年一年,共有中央美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1所国内知名高校相继落户,形成了高校引进的“西海岸现象”,成为山东省人才最为集聚的地区之一。
“高等教育在校生占城市人口比例,是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改善着一个城市的人口结构、知识结构,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位。”青岛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谭业庭教授表示,“像纽约和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这一指标分别达到了6.4%和6%。”统计显示,目前西海岸新区在校大学生达到1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3%。
为进一步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新区专门出台了“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面向国家“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学科(专业)排名前5名的高校,以及境外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的大学,广发“英雄帖”,给予用地支持、建设支持和运行补助以及配套服务。在“引智”目标上,可以看出新区的决心之大,到2020年新区高校总数将达到20所,在校大学生突破30万人,占全区规划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2.5%。
伴随着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论坛达成黄岛共识,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发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以不断提升。
作为目前中德两国政府间唯一的合作园区,中德生态园不断搭建中德合作平台,让更多德国企业了解西海岸,落户西海岸;在与德国进行的足球、音乐、职业教育等方面合作中,亦提升了西海岸的“气质”。
未来城市软实力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西海岸新区正在开展的明星企业培育工程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100家国内外知名、行业竞争优势突出的工业明星企业”的目标。通过叫响“品牌黄岛·新区制造”这一区域名片,西海岸这片热土将培育出一批产业龙头、行业领军和隐形冠军企业,形成工业品牌“瑯琊榜”明星企业发展梯队。
为更好地提升新区品牌核心价值,新区专门成立了青岛瑯琊品牌运营有限公司,承担新区农业品牌市场化运营主体,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目前,运营公司已注册了“瑯琊”商标,向国家商标局提交了瑯琊海青茶、瑯琊鸡、瑯琊菇等九类农产品品牌商标的注册申请材料,对全系45类进行注册保护。
开放,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在对待开放问题上,新区没有借口瞻前顾后,不找理由须臾懈怠,不断提升对内凝聚力和发展力,提高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
按照规律,一条产业链的配套半径在200公里到500公里之间。以西海岸为圆心,新区可辐射的范围覆盖了整个山东半岛,在这一范围内新区与周边的城市在产业合作上加强着联系。与此同时,新区通过不断优化自身开放结构,将自己的软实力往更远的地方播撒。
赛轮轮胎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洋建设项目……截至目前,新区企业已在4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非金融类境外投资项目177个,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49.52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实现投资项目74个,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11.46亿美元。新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重要的企业“走出去”基地。
据悉,西海岸新区目前正在起草相关文件,对软实力的整体框架进行清晰和界定。软实力,对西海岸来说是肌肉背后的素养,是说话做事不心虚的底气。
一硬一软,有形无形间,一个区域发展的新样本悄然兴起,内外兼修。
新与旧:创新举措引领发展 历史传承烛照未来
改革与创新是新区的基因。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进取之路上,新旧之间的抉择如影随形。对于那些阻碍发展的旧体制机制,新区的选择是除旧更新;对于新旧动能,新区加速转换进程;对于人文风貌和优良历史,新区的选择是坚定不移地保护传承。
迎难而上,破局开路,三年的时间里,西海新新区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改革举措出台的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呈现的新特点、展现的新态势、取得的新成果令人瞩目。
翻开新区近期印发的政府文件,革故鼎新随处可见:
——按照系统化改革的思路和机构编制不增的要求,在新区政府各部门分为五个系统,建立系统党工委,由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工委书记,实行“一岗双责”,既管党建、又管业务。建立三个“200个”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年内签约引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各200个优势高端项目;
——推动行政审批向行政服务转变,组建行政服务委员会和行政服务局,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办的不用跑、现场办的跑一次、限时办的我来跑”;
——中德生态园开展海绵城市、被动房技术、综合管廊、分布式能源建设试点,建立5大类生态指标标准化体系,在全国形成有影响力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打造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成立国家新区研究院,建立新区城市发展重大战略前瞻性研究机制,为国务院赋予的“四区一基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实行区属国有企业分类分级改革,按“以功能分类、以存量定级、以增量升级”的思路,每年根据企业发展升级晋档,与企业负责人薪酬待遇等挂钩,激发国有企业的内生动力;
新区今年的改革聚焦在五大重点领域,推出16项示范性、牵引性、突破性的改革举措,目前已有12项24分项出台了方案,正在组织实施。
对于西海岸而言,新旧动能转换有着“特殊性”——这里传统的旧动能大多已经提前进行了提升、改造、转型,培育新动能是主要工作。
正因为特殊,新区将动能转换的目标制定得更加超前: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突破口,实施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特色壮大等十大工程,加快培育“四新”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动能转换引领区。
紧抓山东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机遇,新区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出经济发展的全新引擎。这里将重点培育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度假、国际会展等新兴产业,打造生态型、智能型、服务型、融合型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依托陆海统筹、军民融合、城乡一体的独特条件,着力发展港口贸易、海洋生物、军民融合、影视文化、跨境电商、高新农业等特色产业。
十大功能区,成为了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主力军、主战场、主阵地。
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建设转型区、打造国家级智能化园区;保税港区着力建设国际化的物流中心、自贸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董家口经济区着力建设第四代港口、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德生态园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古镇口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建成东方影都、打造中国数都;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黄金海岸、啤酒新城;海洋高新区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园、打造中央活力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交通商务区建设融综合交通、高端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形成带动新区西部发展的新引擎。
“对于正在实施的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特色壮大等十大工程,我们采取的是‘项目经理制’,每个工程都由区级干部挂帅,成立项目工作班子,具体实施,切实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李奉利表示,以十大工程作为新区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选准启动点和突破口,着力于服务企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5月25日,新区举行了产业小镇洽谈大会,12个产业小镇项目现场签约,成为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力作”。在延伸提升12个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上,产业小镇将提供产业发展和人口居住的新载体,打造大功能区建设发展的新节点,搭建起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载体。
细心观察,会发现新区对新旧辩证法的演绎中有着一个温情的注脚:在追逐变革创新的路上风驰电掣的新区人,对旧的人文风貌的保护又十分执着。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登临的琅琊台依然临海凭风,古老的齐长城逶迤贯穿了西海岸的历史风骨……这些历史遗迹与留存是西海岸的“根系”。目前,齐长城5个段落已全部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两个段落完成修复施工;一些古村落也已纳入“乡村记忆工程”,成为新区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
一面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新区在城镇化道路上阔步前行;另一面,新区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融入城乡建设,延续文脉,珍存记忆。
“到2019年,西海岸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服务业比重达到55%。”;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领先全市、高于全省的标准规划建设各类教育设施88所,率先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
“巩固城乡贫困人口脱贫成果,2018年提前全面完成脱贫目标。”;
……
站在新起点上,6月5日发布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勾画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大胆闯、自主改、勇于创,西海岸新区正为国家级新区的发展书写崭新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