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肖良志北京报道
5月23日,上级希望中国足协从2018赛季开始更改U23政策,目的就是多用U23球员。中国足协高层据理力争,最终在无法说服“婆婆”的情况下,于5月24日晚上出台了2018年U23新政,以及2018赛季限制天价外援和寻求俱乐部财务收支平衡的新政。
站在“婆婆”的角度,希望出台一些能够“立竿见影”的政策,来改变中国职业联赛目前的现状,达到培养更多足球人才的目的。所以,此前的U23政策、18条治理措施、外援新政等,都是“婆婆”建议,然后由中国足协研究后出台的结果。
此番在5月24日晚上出台2018赛季实施的U23等新政,也是婆婆和中国足协的“共同结晶”。5月23日,当得到相关U23新政的信息后,中国足协高层从职业联赛的规律、球员成才的规律、市场规律等多个方面据理力争,遗憾的是,和年初时一样,“婆婆”的意见最重要。
谁都希望中国足球的水平立即提高上去,谁都希望国足是世界杯的常客,谁都希望中国足球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可厚非。“婆婆”并非足球专业人士,在其他人士的建议下,有一些“激进”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当想法太过激进的时候,是否有人能够用足够的专业知识说服他们,就显得非常重要。
可惜,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做到。当“婆婆”寻求更大的改革,并且勇于承担责任的时候,作为“小媳妇”的中国足协,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即使有办法,“婆婆”也不一定听。位置不同,话语权自然不同;位置高的,话语权就大,相关政策建议就容易落地,甚至是必须落地。
不过,关于全新的U23政策,又是一剂猛药,所谓猛药,可能会“妙手回春”,也可能因为药剂过量将“痛风”治成了“中风”。从积极的意义讲,希望U23新政能够颠覆中国足球过去培养人才和成才的模式,让中国足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职业联赛有着自己的规律,人才成长也有相应的规律,劳务市场遵循一定的规则与秩序。“婆婆”凭什么就让一批不合格的人取代他人的位置,剥夺了一部分当打球员劳动的权利?或者说,凭什么就剥夺了他人担任主力的权利?只能说,要改革,就要有人做出牺牲。
中国足球过去的问题,是自己胡乱折腾自己,蹉跎了太多美好的岁月。当环境和秩序逐步建立,当重视请十年从口号逐渐走向落实,当旧债被慢慢偿还的时候,希望“婆婆”的做法,不是新一轮的折腾。这些改革,其实还是围绕着奥运会和世界杯的成绩展开,追求好成绩无可厚非,也是必须的。但是,按规律而来的好成绩久经不衰,靠猛药和运气一时的好成绩,昙花一现,留下的是一地鸡毛。
反正,不在折腾中提高,就在折腾中半死不活。当然,最希望看到中国足球越折腾越红火。
关于U23新政,中超、中甲联赛和他们参加的足协杯赛事,U23上场球员和外援相同,可能会逼着俱乐部少上外援,联赛的质量必定下降。在一个联赛质量不高的环境里,你就是每队都上8名U23球员,他们的水平又怎么可能得到提高?怎么指望他们去冲击奥运会和世界杯?
关于俱乐部亏损和引援基金新政,亏损的俱乐部花费多少费用引援,就要按照1比1的配比,拿出同样多的资金交到基金会。问题是,全球有几家职业足球俱乐部不亏损?中超又有几家俱乐部不亏损?对于俱乐部的账务,由谁来确定一个真实的账本?弄清楚这些,才能让政策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