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宜居”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民生课题,近年来,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高度关注城乡居民住房建设,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市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在量变的同时也发生了质变;同时,努力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调节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坚持稳房价、促供应和去库存的有机统一,推动全市城乡居民住房从“有所居”向“有宜居”大步迈进。根据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将践行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打造生态家园、美丽青岛。
探索建立棚改“青岛模式”
青岛的棚户区改造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自2013年起,我市将棚改作为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每年列入市政府“市办实事”。 2013年-2016年,全市已完成棚户区改造13.4万户,其中2013年1.5万户、2014年2.2万户,2015年3.6万户、2016年6.1万户。特别是2016年全市承担国家、省棚户区改造任务60522户,较2015年增加了67%,改造任务量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工作推进中,我市还探索建立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居民参与监督的“青岛模式”,在国内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启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经过4年的棚户区改造,有效缓解老城区人口拥挤现状,推动老城区“腾笼换鸟”加快实施,为实现全市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区域活力显著提升。 老旧小区整治受“点赞”
不仅是棚改,我市的农村危房改造也走出了“青岛模式”。 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2万户,惠及农村人口6万余人,改造总量在全省17地市中位列前茅,占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总量的13%,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多次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肯定表扬。
此外,我市一直在推进的老旧小区整治也深得民心。近年来,我市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试点819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1.1万户。以节能保暖工程为“1”,根据小区实际,开展的清理违章、改善环境、疏通交通、老楼加装电梯、完善物业管理等内容为“X”的“1+X”改造模式,得到国家、省级住建部门的肯定。
“暖房工程”变“暖心工程”
为改善居民生活,美化城市环境,我市建立了“先干后奖”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市场运作机制,引导供热单位、节能服务公司等企业组织居民共同出资实施改造,全面推进节能保暖工程。由于政策对路、奖补及时、宣传到位,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2012年以来,全市完成节能改造966.77万平方米,约10万户受益,改善老旧建筑面貌和品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降低了供热能耗,室内变得冬暖夏凉,并解决了墙屋面发霉长毛、小区“大花脸”等问题,“暖房工程”变为“暖心工程”。
老城区改出“新意思”。我市自2012年以来开展了青岛湾老城区保护更新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打造了青岛书房、1907光影俱乐部、里院客栈、留学生创客公寓等一批示范试点项目,亮点纷呈、好评不断。今年,还将启动潍县路19号、湖北路4号文化创意和鲁能领寓智能停车楼等项目,采取点面辐射方式,逐步推动老城区业态调整和活力提升。 提升住房品质打造“精品工程” 从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来看,“住有宜居”仍将是全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在扩大增量的同时提升住房建设的品质也将成为城乡建设工作的新课题。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住有宜居’工作中实现新跨越。 ”市城乡建设委主任陈勇表示。
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之一,“宜居”关系民生福祉,鼓舞人心,令人期待。下一步,市城乡建设委将从几个方面寻求突破,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加快住房建设,提升住房品质。我市将在棚户区改造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2017年要完成棚户区改造4.8万套 (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50户,完成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829万平方米,完成节能保暖工程200万平方米,2017年新开工被动房绿色建筑10万平方米;同时,加强住宅建筑质量提升,打造精品工程,推进新建高层住宅全装修,开展既有建筑加装电梯试点,让老百姓住上质量过硬、安全性高、品质上乘、舒适方便的房子。
对标国际标准完善配套提升
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建设标准,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要着重发展的方面之一。市城乡建设委主任陈勇介绍,我市将对标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标准,制定符合青岛实际、彰显地方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城乡建设青岛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交通枢纽、路网建设、综合管廊、智能停车场建设及城市供水、燃气、供热、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努力达到国际化水平。加强学校、幼儿园、医院、图书馆、市民活动中心等市级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满足群众入学、就医、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比如,在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方面,我市将按照“一个信息平台、一个运营主体、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服务体系和管理规范”的思路建设统一的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和智能化停车诱导系统,有效衔接智能交通系统,实现停车资源实时共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我市将基于地理信息大数据和“互联网+管理服务”技术,构建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平台。
推进生态修复建成“海绵青岛”
宜居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今年我市将全面调查评估城市自然环境质量,着手编制《青岛市城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对城市山体自然风貌的保护建设,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启动实施郊野(山头公园)、公园、广场、小区庭院、道路、河道以及规划建成区湿地等绿化建设;统筹推进李村河中游、楼山后河、水清沟河下游等河道综合整治,全面完工黑臭水体治理;推进老城区保护与更新,改善老城区公共环境。
其中,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我市计划到2020年25%以上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到2030年8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建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青岛”。在园林绿化方面,我市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推广节约型、生态型、海绵型园林绿地建设,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适用、景观宜人的街头游园,实现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统筹城乡打造一批特色小镇
此外,市城乡建设委还提出,将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我市农村冬季取暖、组织开展农村垃圾整治提升行动,试点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积极推进绿色村庄创建、传统村落保护。同时,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新抓手、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置完备、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融合的特色小镇,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后五年我们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陈勇说。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傅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