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涛,35岁,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2009年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现为青岛市胸科医院胸三科住院总医师,兼任中国防痨协会青年委员。
作为青岛市胸科医院的一名年轻医师,苏海涛不断吸取新知识,积极提高业务水平,2016年曾到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系统学习了ICU相关知识和技术。工作中,他始终以对患者负责的态度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热情接待、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被评为青岛市胸科医院优秀党员。
2015年,苏海涛代表医院参加青岛市第二届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依法执业能力技能竞赛,荣获团体三等奖。2016年,在医院举办的第二届“肺腑之情杯”技能竞赛中,他获得危重症患者救治技能竞赛、依法执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教学演讲比赛个人一等奖,临床医师岗位技能竞赛个人三等奖的好成绩。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漂亮成绩的背后是苏海涛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多年来的辛苦付出,从他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看到了希望。
下面就让我们以访谈的方式走近苏海涛,了解这位普通外科医生的内心。
苏海涛义诊
从医这些年:
你最难忘的一位患者是谁?
是69岁的戴大妈,今年3个多月前被家人发现意识障碍,不能言语,呼之不应,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38.5℃,曾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给予气管切开插管及重症监护,最终疑诊“结核性脑膜炎”,由“120”紧急转入我院胸三科,患者入院时处于昏迷状态,浑身插满管子:气管插管、胃管、深静脉置管、导尿管,病情十分危重。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由于发病隐匿,诊断困难,病死率较高。
戴大妈转入的当天下午,针对患者病情,孙丽梅主任带领医生仔细查看患者,组织全科会诊和院内专家会诊积极讨论,反复研究治疗方案,所有人都只有一个目的: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挽救这位老人的生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的努力换来了美好的结果。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老人的病一天天好了起来,从转入时的浑身插满管子,到神志逐渐清醒,恢复了自主呼吸,停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并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处愈合良好,能够言语交流并自行经口饮食。
几天前,戴大妈好转出院了,出院前,老人亲口对我们说:“医生,我能出院自己都不敢相信,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患者一声真心真意的谢谢,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从一个意识不清2个多月,曾几度徘徊在鬼门关前的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重症患者嘴中说出的“谢谢”,那是对医生至高无上的奖赏。
遇到过最尴尬的一件事是什么?
2016年患者张某因肺结核并结核性胸膜炎住院治疗,刚入院时,家属想让医生多照顾患者,往我白大衣口袋塞了一个现金红包,被当面拒绝;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母亲心里觉得有些不踏实,再次送给我一个红包,又被当面退回。出院后,患者母亲趁我在打印出院记录时又将一个现金红包悄悄塞入了我的白大衣口袋内,等拿到出院记录掉头就走,随后被我追上退回。
你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2016年9月的一天下午,作为医院应急第二梯队成员,我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应急救治培训及演练。由于前一天上夜班,上午又连续工作导致精神状态不佳,演练时我不小心撞在空调支架上,头部被撞开一条长约1cm的口子,鲜血直流。同事陪我到急诊科包扎止血,注射破伤风疫苗等。当时除了头痛、头晕外,我心里感到非常内疚,应急演练没练成,头还撞破了,实在是太不小心了。每次触碰到头顶的伤疤,我都会提醒自己,不管多累都要保持十二分的精神。
科主任孙丽梅眼中的苏海涛
苏海涛到我们胸三科工作近八年了,他工作认真,待人热情,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小苏大夫”。苏大夫对待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他经常加班加点,下夜班下午才离开医院那是家常便饭。科室安排他休息,可他经常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病房里。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朴朴实实但却让我们大家记忆深刻,“我今日不来看病人心里不踏实,我过来看看。” (赵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