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谋全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全面实施全域统筹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格局,气势恢宏地构建环湾型、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青岛。
谋一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瞄准县域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以全域统筹为指引,以协调发展为目标,找准振兴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发力点,全力推动县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拓宽青岛发展空间,增强青岛发展后劲。
砥砺奋进五年间。
2012年2月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增长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五年过后,青岛用一组激动人心的数字实现了上述目标——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青岛统筹区市发展的业绩光彩夺目:2016年,青岛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00亿元,增长10.3%,稳居全省首位。尤其令人振奋的数据是,2016年,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县市区,全省共有6个,其中,除排名第三的济南市历下区外,其他5个都在青岛市,排名依次为黄岛区、崂山区、即墨市、市北区和市南区。它们是在青岛全域统筹战略推动下崛起的“五小龙”。
百舸争流,击楫勇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指出,我们正站在“十二五”与“十三五”的交接点上,要善于从“十二五”发展中寻找启发,科学谋划今后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统筹、创新、开放、生态”的发展路子,推动全市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机会从来都是眷顾善于科学谋划、时刻做好准备的人。青岛自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全域统筹、协调发展中取得的斐然成就,再次证明了这一铁律。
五年发展“大突破”
“五小龙”相继崛起
百川汇成大海,量变产生质变。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县市区经济飞速发展,最终由“五小龙”组成财政收入的“百亿方阵”,是青岛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多年以来,青岛的城市财力始终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但在县市区财力上,却一直缺少“排头兵”,缺少引领带动全域统筹、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先行者。2011年,青岛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66.14亿元,全省排名第一,但在全省财政收入超过40亿元的县市区排名中,青岛却没有一个县市区进入前五强。
发现短板的那一刻,青岛就吹响了苦干实干、奋起赶超的号角。
自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岛大力实施全域统筹战略,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提升县域经济。201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全面推动胶州湾海底隧道、胶州湾跨海大桥、铁路青岛北站、青龙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在县域规划建设工业主体功能区,鼓励城区“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优化县域发展环境,调整县域产业布局,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埋头耕耘,换来枝繁叶茂。青岛县市区财力不强的局面,悄然间发生着令人惊讶的变化。
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开始,青岛财政收入实现了“进阶式”跨越:2012年670.18亿元;2013年788.93亿元;2014年895.24亿元;2015年更是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了1006.32亿元;2016年完成1100亿元,增长10.3%。几乎与此同步,县市区也在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振翅而飞,到2015年,全市已有4个区财政收入过百亿元,分别为黄岛区、崂山区、市南区、市北区。到2016年,即墨市又以105.1亿元的财政收入成功晋级,成为全省唯一财力过百亿元的县级市。至此,青岛进入财政收入“百亿方阵”的县市区,历史性地达到了5个。
“五小龙”的崛起令人惊艳。经济增幅显著的即墨市,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0亿元,同比增长10.5%,是“十一五”末的1.9倍;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3亿元、增长17.7%,是“十一五”末的3.4倍。2016年度在全省财政收入“百亿方阵”中唯一突破200亿元的黄岛区,“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总量位列国家级新区前三强,人均GDP突破2.4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工业总产值跨上5000亿元台阶。
奋起赶超、后劲十足的县域经济,正与城区经济相得益彰,奏出激越华美的“鸾凤和鸣”。
精准定位“大青岛”
全域统筹 城市裂变
万事皆有因。当我们破译“五小龙”的腾飞密码时会发现,五区市财政收入竞相过百亿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高屋建瓴,是城市功能的精准定位。
城乡如何协调发展?南北差距如何弥合?县市区如何放大各自特色优势?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从城市空间布局的高度,豁然打开了视野,同时也打开了一个个困扰青岛已久的问号。
全域统筹,城市裂变。“大青岛”的框架气势恢宏地拉开,“大青岛”的画卷日新月异地延展——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加快“大青岛”北部区域崛起,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实现陆海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一时间,人流、物流、财流应时而变、随势而动,全面突破以往狭隘的地域限制,在更大的空间寻求资源最优配置,在更广的维度创造着更大的价值。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建设“大青岛”为使命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去年获得国家批复。这一规划的获批,进一步为全市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勾画出更加明晰的路线图:东岸做优做美,西岸做大做强,北岸做高做新。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青岛各区域无不奋勇向前:东岸市南总部经济中心区、市北中央商务区、李沧交通商务区、崂山金家岭财富金融聚集区发展欣欣向荣,环境愈发优美,宜居指数不断提升;西岸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国家政策试点全面实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成为带动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北岸城区按照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全新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逐渐完备,引来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未来可期。
在“三城”的辐射带动下,外围组团也加速前进。即墨汽车产业基地、胶州临空经济区、平度南村家电产业园、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发展向好、潜能无限。再向外延伸,50个特色小镇,以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融合为发力点,争妍斗艳、竞相绽放……
青岛县市区财政收入“五小龙”,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上横空出世。
各自打出“特色牌”
示范引领 重任在肩
百尺竿头,进位争先。以“五小龙”为代表的各区市,纷纷凭借特色经济,亮出了眩目的成绩单,透射出无限潜能。
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以六大支柱产业独占鳌头。2016年,航运物流产业成为新区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柱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370亿元。船舶海工产业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307亿元。家电电子产业加快提高高端家电产品比例,实现产值1101亿元。汽车工业积极发展中高端汽车零部件制造,拓展国内外市场,2016年实现产值457亿元。机械装备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高端智能产品,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产值733亿元。
即墨市抓住山东半岛“蓝区”建设、青岛蓝谷建设战略机遇,阔步走向深蓝,聚集了巨大能量。目前,蓝谷已落地高端创新创业项目260个,科技型企业110余家,拥有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17家“国字号”科研机构。2016年,即墨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产城一体组团发展的战略快速推进,三次产业调整为5.1:54.5:40.4,二三产业占比高达94.9,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400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暨全国百强县案例报告中,即墨位居全国第9位,成为江北地区唯一进入全国十强的城市。
崂山、市南、市北三区牢牢把握优势再创佳绩。其中,崂山区2016年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4%、1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亿元。金家岭金融区汇聚金融业态20类、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530家,管理基金规模近2000亿元,青岛创客大街、青岛国际创新社区、院士智谷投入运营,创新创业载体突破100万平方米。市南区发挥金融业、房地产、批发零售等产业优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9亿元,服务业贡献率占到95%。市北区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良环境,激发市场活力,2016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3亿元,增长7.0%,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3.1%,税收质量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
“五小龙”,全域统筹示范引领。
“百亿方阵”,协调发展重任在肩。
青岛将以更大的担当,更大的动力,进一步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捧出更为靓丽、更有说服力的发展数据,走在全省、全国城市前列。
大青岛,孕育无限可能。(记者 林刚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