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农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抓好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农业农村发展呈现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去年“三民活动”期间,共收到40条群众建议,全部作为重点任务,落实到工作中,意见建议全部按期办结,市民对办理情况表示满意。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创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城市、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一、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钱袋子”鼓不鼓,是检验农业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尺。按照《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启动百万亩粮油生产功能区、百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功能区和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发展十大现代农业,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抓产能建设,确保青岛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耕地质量修复增强地力、保障可持续性生产,以科技提升主攻单产、提升总产,预计全年粮食总产342.4万吨、蔬菜总产857万吨、果品总产120万吨、茶叶总产0.29万吨,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自给有余。集成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全市建成粮食高产优质示范区108万亩,示范区粮食单产高于全市平均30%以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80万亩,培育了茶叶、蓝莓、食用菌等一批高效特色产业,建成“一村一品”专业镇村国家级26个、省级32个,优质特色农业年产值达169亿元。
(二)抓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通过强化人才支撑、发展现代种业和改善农机装备,全市农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达85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91%,较全国平均高出28个百分点。实施现代种业振兴工程。大力引进登海、瑞克斯旺、先正达、绿色硅谷等大型种业集团,培育壮大本土种业企业,全市种业企业达到35家,建成优质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三)抓加工农业,带动农业“接二连三”。全市建成千万以上农业项目471个,总投资487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增至3168家,年产值13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43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108家。农业产业化水平达70%以上,农产品出口额稳定在50亿美元左右,继续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四)抓园区农业,实现农业“隔二连三”。积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全市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837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园20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2万人,带动农民20.1万户,户均增收20%以上。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拓展农业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发展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休闲旅游农业,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民变导游”。全市休闲旅游农业经营主体达737家,农业节会80余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村(点)28个、省级118个,休闲旅游农业年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收入140多亿元,受益农户30多万户。
(五)抓“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创业”五大行动,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全市农村电商平台达到550家,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516家,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农村电商企业28家,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市民吃得安全放心
抓好农业生产,既要确保群众吃得饱,也要让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我们始终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第一要务,以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抓手,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全程控制,推进标本兼治,以最严监管保障安全。
(一)在产前环节,加强对投入品的监管,掐断“毒源”、保障安全。自今年5月1日起,青岛全域禁止销售和使用61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农药监管平台,农药监管追溯系统覆盖范围增至3300家规范化农资经营店,农药购买、使用实现了全程可追溯。
(二)在产中环节,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安全放心品牌。编制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规划,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00万亩、病虫统防统治350万亩、绿色防控120万亩、水肥一体化12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5%,化肥、农药施用实现零增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以标准化生产实现对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倾心打造名优品牌塑就放心口碑。全市累计制订农业地方标准(规范)166项,实现了对主要农作物的全覆盖。88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所有农业园区全部建立生产记录,标准化生产占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3.2%。建立了农产品品牌激励、推介和退出机制,实施最严格的品牌认证动态监督管理,418家生产单位、3096个产品被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追溯系统,所有“三品一标”产品基地都被纳入质量安全追溯范围,一旦发现违法或不符相关要求的,即刻撤销品牌证书。目前,全市农业商标达1.7万个,著名农业品牌166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级名牌1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46个,持续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胶州大白菜、崂山绿茶、马家沟芹菜等优质品牌更是享誉全省全国。
(三)在产后环节,抓好检验追溯,实施检打联动。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密度和强度,扩大监测范围、检测品种和检测数量,织密了检测的“防火网”。今年共完成农产品定性定量检测4092批次、快速检测232000余批次,国家、省、市三级检测平均合格率在98%以上。开展农产品安全违法犯罪“清源”行动、禁限用农药清缴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办违法案件510起,查获违法违规农资137.8吨,清缴高毒高残留农药643公斤。同时,探索推行风险管理,建立0.5亩以上种植规模韭菜生产地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风险清单,进一步增强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全力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抓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新一轮农村改革,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权益,真正让农民吃上“安心丸”。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科学整合、有效配置,全力解决好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桎梏难题,在率先发展上取得突破。
(一)为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各项工作。目前,全市4607个村庄、495万亩耕地已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3.7万户,有力地保障了农民土地财产收益,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在省委、省政府抽查验收中,我市获优秀等次。
(二)为保障农民的集体资产收益权,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分配权、建立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长效机制为目标,全市累计有2507个村(社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今年新启动1568个村,现共完成2327个村,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70万人,累计分红8.5亿元,量化集体资产65亿元,成立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31个。
(三)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达230万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200多家、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6100多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70多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7万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
(四)为了让农民提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做到受灾不受损,完善农村财政金融支农机制。严格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67万户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43亿元。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四权”抵押贷款,贷款余额达3.6亿元。建立了市、区(市)、镇(街)三级农村产权交易系统,交易额8亿元。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保险品种达到14个,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承保面积达287万多亩,综合承保面达到60%,风险保障金达15亿元。今年已保障农户25万户次,赔保1.1亿元,提高了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加快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让农村成为幸福宜居新家园
让全体农民宜居宜业、共同奔小康,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坚持按照“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要求,打造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人文美、服务美“五美”乡村。
(一)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实施新型社区、特色园区“两区共建”,全市今年新开工集聚类农村新型社区48个、开工面积153.7万平米、完成投资近12.3亿元,累计开工社区总数达456个、建成256个,已有12.7万户、35.4万农民搬进了新居,37万社区居民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二)推动社区服务规范提升。围绕便民、富民、安民,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下沉基层。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57个,市财政对74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每个奖补200万元,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围绕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精准对接、帮扶10个经济薄弱镇、37个贫困村(经济薄弱村),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推广农业新技术等四项举措,帮助贫困户2684户、贫困人口5471人加快脱贫。
虽然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农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有待持续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度还需再提升,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与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回落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2017年,我们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届全会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目标,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加快落实《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年度内建成3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3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和20万亩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促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培育10家规模以上种业企业。强化农机装备建设,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建成一批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程度突出的示范基地。继续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整体提升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
二是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稳定农产品出口,力争出口额稳定在33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开辟“春夏秋冬”系列农业游活动,重点打造10条农业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拓展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功能,年度农业旅游收入达150亿元以上。持续实施“互联网+农业”五大行动,完善提升农业科技信息“110”服务体系,电商收入达100亿元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达60%以上。抓好农业大项目建设,推进水科院、华大基因等项目尽快落地,中农批项目(平度物流园)、绿色硅谷、先正达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改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源头监管、检验检测各项工作,推进产地准出准入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加强风险控制,完善风险清单,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培育壮大农业品牌。健全农业品牌支持、保护体系,制定农业品牌整体标识,打造青岛农业品牌系列,年度内培育1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30个特色品牌,新发展“三品一标”商品50个以上。
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出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风险防控制度。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金融支农机制创新,推进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题。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五是全面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十百千”工程,按照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服务美、人文美“五美”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修复、宜居建设、强农富农、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建设行动,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水平。年度内重点建设10个集聚类农村新型示范社区、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0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持续加强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提升1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支持农民发展家庭手工业、来料加工等致富产业,扶持农民创业基地建设,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创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工程,试点开展政府购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公益性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