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市科技局紧紧围绕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和“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着力“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统筹做好“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高端科技服务提升、高端新兴产业培育、高效科技体制改革”四篇文章,圆满完成年度业务目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投入方面,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263.7亿元,占GDP比重2.84%,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科技产出方面,截至9月底,全市发明专利申请18829件、授权5465件,授权量同比增长57.3%,居副省级城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371件,同比增长61.3%,总量占全省55%,居副省级城市第5。1-10月,技术合同交易额63.9亿元,年底将首次突破100亿元。国家试点方面,获批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首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年度考核居副省级城市第2。
一、统筹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重点围绕“四条主线”引进集聚高端研发机构。
(一)中科系。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战略合作,协同有关部门推动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在西海岸落地开工,着力打造海洋科教融合基地。中科研发城在高新区正式投入使用,一批院所将集聚入驻,与中科院启动共建先进产业研究院,打造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中科院创新资源在我市形成“一园一城”两翼集聚发展新格局。落地院所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集聚人才2000余名,孵化公司50家,合作企业200余家。
(二)高校系。新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985”“211”高校在我市设立研究院。其中北航引进中,首次以市、区、校、企共建模式,从洽谈到落地崂山仅3个月。加快已引进高校发展,哈工程科技园3.5万平米孵化器投入使用,引进16家研究中心,带动70家企业入驻,即将启动青岛校区建设。西安交大研究院集聚科技领军人才50余名,在激光焊接、3D打印等方面与地方开展深度合作。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已入驻团队16个,孵化科技企业12家,与海洋国家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西北工大、华东理工、北京交大、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清华高铁研究中心等落户青岛。
(三)企业系。全面加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作,将在智慧城市、5G产业和智慧海洋等领域推动创新。与中电科仪器仪表公司签约,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共同打造“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建设,深化与中船重工集团在深海装备、邮轮建造等方面科技合作。华大基因青岛研究院签约落户西海岸,建设我国首个海洋国家综合基因库,构建“1+10”基因组学产业体系。在谈引进中航科技、赛迪集团、中信重工等央企。
(四)国际系。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我市首次成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科技合作分委会中方正式成员,成为第二个与科技部签订科技外交官服务协议的城市。加强国际机构引进,落户高新区的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机构在青成立了创客学院和孵化器。推动哈工大与乌克兰国家技术科学院签约共建青岛技术交流中心。美国海德能、日东(青岛)研究院等联合成立青岛膜技术国际创新产业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成功举办2016鳌山欧亚科技论坛、阿斯图年会、千帆论坛和国际技术转移大会。首次引入国际权威认证的专业技术经理人培训,打造国际化经理人队伍。
二、统筹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端科技服务提升
(一)强化创业孵化服务。实施孵化器提质增效工程,截至10月底,全市孵化器累计竣工面积1274万平米,投入使用面积882万平米,新入驻企业1451家。近50家在孵企业在新三板、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300余家企业获高企认定。年内10个创业街区建成投用。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孵化载体53家,总数94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提升服务效能,引进腾讯云等专业服务机构100余家,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组织创新创业大赛、路演、论坛等各类活动3500余场,聚集和服务创客9万余人次,全市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年底前我局将全面完成市办实事目标任务。
(二)提升技术转移服务。完善技术市场功能,建成国家专利技术(青岛)交易中心。加快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截至10月底,海洋技术交易额5.24亿元,同比增长120%。建立技术交易常态化机制,挂牌交易科技成果3789项,成交466项,累计成交额8.4亿元。举办第四次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21项,成交率91.3%,创历史新高。首次推出专利权作价入股新型交易方式,其中一项专利技术经5轮竞价,以200万元成交,溢价率33%。我市技术市场工作得到上级部门和国内同行认可,科技部在青举办行业内最具权威的技术转移培训班,70余个代表团来青参观。
(三)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完善智库基金、孵化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等链条,新设立8支基金,规模8.4亿元,其中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5亿元。各类基金共为1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5亿元。在创新金融产品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投保贷联动业务,以股权、债权联合形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与人保财险联合开展“政银保”贷款试点。完善专利权质押保证保险贷款模式,为33家企业授信贷款1.2亿元。科技信贷累计为328家次中小企业提供11亿元支持。我市在通过政府资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投、首贷、首保”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作为全国5个典型之一入选科技部科技金融培训教材。
(四)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积极承担国家试点示范,出台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方案和知识产权强市意见,即墨以第一名成绩获批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省唯一。崂山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揭牌,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岛分理处正式运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达32家,占全省四成。33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专利运营实现新突破,获4000万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资金支持,引导设立首支1亿元规模的专利运营引导资金。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港”投入运行,包括全国首家服务业上市企业——北京超凡在内的15家知名品牌服务机构入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处理专利纠纷案件67件,查处假冒专利159起,专利执法考核连续两年全国第一。
(五)完善科技综合服务。科技大数据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访问量超过134万人次。促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入网设备2980余台套,原值21.1亿元,累计为6500家次企业提供服务。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收录各类中外文文献4.7亿条,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开展知识产权公益培训、科技服务入园区等活动,服务5000余人。科技通手机客户端、掌上孵化器等APP手机客户端和各类公众微信号服务8万余人次。
三、统筹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快高端新兴产业培育
(一)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围绕“三中心一基地”,编制创新中心行动计划,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十大创新行动。靶向产业,着眼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端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重点建设海洋、高速列车等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和人工智能、无人技术等面向未来产业的十大科技创新中心。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先期启动高速列车和海洋生物医药两个中心开展改革试点。
(二)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力度,高企申报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初审通过572家,较上年翻番,认定总数有望超过1200家。全面落实高企税收优惠政策,为高企减免所得税23亿元,同比增长16.5%。大力实施“千帆计划”,入库企业1898家,采用研发投入奖励、科技金融支持等措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会同有关部门争取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经费9亿元,首期到位4.05亿元。
(三)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挥新能源汽车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落实上年度财政补贴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9000余辆,累计2.1万辆,建设充电终端1.2万个,并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及配套企业在青集聚发展。在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座谈会上,我市作为3个省市代表之一、特来电公司作为4个企业代表之一作典型发言。国家领导人亲临我市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四)强化科技惠民。农业科技领域,加快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青岛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中心年内即将投用。西海岸申报的省级农业高新区有望年内获批。在全国开创设施光伏农业科技精准扶贫新模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进行专题报道。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800余名特派员推广220余项农业新技术。“青农11号”玉米等十余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丰富了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医学健康领域,支持开展30余项临床应用研究。海信青医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在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成功实施辅助手术千余例,多项关键技术为国际首创,在国家“十二五”重大成果展上引起较大反响。围绕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开展多项示范工程,科技惠民作用充分显现。
四、统筹战略与规划,加快高效科技体制改革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我市首次以市委全会形式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在政府简政放权、为科研人员松绑、人才自主评聘、外籍专家“市民待遇”等方面深入改革、破解难题。发布“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19个重点产业创新路线图,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任务。强化科技创新委统筹协调职能,召开10余次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问题。
(二)创新人才政策。更加注重对人才团队的引进培育,出台专门扶持政策,最高可给予1亿元综合奖补,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树立起青岛发力引才的大旗。首批试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领衔的5个顶尖人才团队。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真正让人才实现名利双收。高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7个单位(个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7人入选“万人计划”,占全省1/3。10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46人入选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三)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调整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和方式,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带动社会投入超过50亿元。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将科技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下放给相应的创新联盟等平台组织,转变由政府主导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传统方式。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拓宽申报渠道,建立提名制,加大对科技创业奖和人才团队奖的授奖比例。加强过程监管,取消自由裁量权,实行异地评审,实现全程留痕,促进公平、公正、公开。
一年来,我们着力加强政民沟通和互动,通过“三民活动”“行风在线”“网络问政”等平台,听民声、问民需、知民意,累计收到市民意见建议230余条、建议提案25件,全部予以认真研究并逐一回复落实,在全市政协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上我局作为2个市直部门代表之一作典型发言。全市科技创新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呈现出一些可以圈点的工作特色:
国家平台建设方面,全国唯一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快速发展,在去行政化、法人治理结构、职员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为国家层面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今年我市又获批全国唯一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搭建高速列车全球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速列车创新高地。
改革创新举措方面,人民日报以“知产”变“资产”为题,头版头条专题报道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这是一年内人民日报两次头版头条报道青岛科技创新工作。
创新氛围营造方面,在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创”一周年之际,举办创新创业创客活动周,以全新的模式集中展示了一年多来的丰硕成果,仅成果展就6万市民参观,112万网友参与互动,百度搜索超过60万条,社会反响强烈。
协同创新方面,各区(市)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抓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由重“招商引资”转向重“招才引智”,一批创新资源在区(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同类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创新创业生态还不够完善,全社会创新意识还有待提升,特别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如,深圳形成了以4个90%为主要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深圳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而我市为73%。二是深圳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而我市为86%。三是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而我市为69%。四是深圳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产生于企业,而我市为70%,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抓创新首先是抓科技创新。作为科技主管部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17年,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突出“四个聚焦”:一是聚焦高端平台打造。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谋取发展位势和先机,争取更多资源进入国家战略布局。二是聚焦产业发展。加快十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三是聚焦民生改善。针对制约城市发展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在城市缺水、公共安全、医学健康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四是聚焦改革创新。进一步强化市、区协同创新,推动简政放权,强化创新服务,着力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不断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