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干散货作业"大船时代"逐梦"超级大港"

来源: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更新时间:2016-12-01 07:02  

全球最大吨位船舶近期频频靠泊青岛港董家口港区装卸,董家口港区今年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铁矿石混矿港,正在修建的自动化智能输送带,未来可以将40万吨级矿石船上的铁矿直接输送到青岛钢铁的新生产基地……一个世界级的新港城正在西海岸迅速崛起。今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山东青岛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的批复》,这标志着董家口港拿到了走向世界的“国际通行证”,它对于青岛逐梦世界级大港、发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和支点作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董家口港基本形成了以港口物流、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打造国际深水港,绘制港口经济新蓝图。

■ 矿石码头

开启国内港口干散货作业“大船时代”

去年7月4日,40万吨矿船“远卓海”轮成功靠泊青岛港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这是中国放行40万吨大船后该等级大船的国内首航,正式开启国内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记者从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了解到,港区正式运行以来,共有48条大船停靠,仅今年1—10月,已有37条大船在董家口矿石码头停靠。

发展大船已经成为国际航运界的共识,大船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综合时间成本的降低、物流成本的降低,同时对相关行业也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据介绍,依据市场测算,利用40万吨大船运输,比传统的用30万吨以下船舶的运输模式,将为各大钢铁企业节约综合物流成本15%以上。

40万吨大船的停靠也对港口的装卸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董家口矿石码头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适应大船所带来的装卸量的大幅提升,董家口港区内干散货所有配套设备都为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前沿、性能最可靠的装卸机械,拥有33台世界领先的大型作业设备以及相配套的流动机械,能够保证每条抵港船舶的作业效率时刻保持全海区领先水平。其中,4台最先进的卸船机,每小时额定卸率可达到3500吨。此外,港区内还拥有最先进的流程皮带系统,26条皮带流程总长度达16公里,单条流程效率每小时可达10500吨,居世界之首。据了解,董家口矿石码头先后24次刷新铁矿石接卸世界纪录,单机卸船2856吨/小时,创造了世界最大矿石船舶接卸效率的新纪录。

为了给钢厂提供更多服务,董家口港区开辟了新的铁矿石混矿业务,在港区装卸过程中,使用自动化设备,将不同地区运抵中国的铁矿石实施混矿,为钢厂提供含量稳定的原材料。钢厂因此节省了一道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记者在董家口矿石码头看到,一条全自动化的矿石输送带正在建设之中,按照设计,输送带完工后,铁矿石可以从矿石船直接输送到青岛钢铁搬迁到泊里的新基地,省去了中间运输环节,大大减少了物流成本,这让内地钢铁厂羡慕不已。

■ 原油码头

27座油罐投入使用罐容达到246万方

今年10月,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至此,青岛港摩科瑞罐区一期、二期共27座油罐投入使用,罐容量达到246万立方米。

据介绍,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作业区主要建设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 (水工结构兼顾45万吨级)、1个10万吨级油品泊位(水工结构兼顾12万吨级),岸线长度分别为450米、302米,设计吞吐能力分别为1800万吨/年、400万吨/年。码头通过引桥、西防波堤二期、西引堤与后方陆域罐区连接,依托的后方陆域罐区、西防波堤二期、引堤、航道、锚地均为单独立项工程。工程总投资13.62亿元,其中环保投资7627万元。 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主要用于原油的进口接卸,10万吨级油品码头主要用于燃料油的进口及原油和燃料油的转运。这两个码头于2011年开工建设,分别于2014年9月和10月投入试运行。通过竣工验收后,将进一步发挥码头功能和作用,增强青岛港液体散货板块的竞争优势。

青岛港摩科瑞罐区项目总投资19亿元,占地面积710亩,规划在原油罐区用地内建设油品商业储备库,并在库区内配套建设相应的装车设施。自今年4月开始,摩科瑞罐区建设进入全面攻坚阶段,一期工程于8月15日正式投产试运行;30万吨级“英格丽”轮安全靠泊,船上原油通过两条DN1000管线进入罐区。截至目前,摩科瑞一期油罐已经作业大船6艘次,接卸原油76万吨。摩科瑞罐区二期工程试生产安全条件获得专家认可,具备进油投产条件。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摩科瑞罐区一期、二期共27座油罐的投入使用,青岛港液体散货接卸、中转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为董家口能源储备、贸易、中转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山东石化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物流条件保障。

■ 粮食码头

打造亚洲最大散粮接卸基地

今年1月18日,载有5800吨大麦的“颢达67”轮靠泊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多用途码头,这是全海区输送流量最高、装卸工艺最先进码头的首船靠泊作业,标志着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成为沿黄流域散粮接卸能力最大的港口。粮食码头一期工程共有26个粮罐,每个粮罐可以储藏1万吨粮食,年通货量将达到300万吨。根据规划,粮食码头二期工程设计为26个1万吨和18个2万吨的粮食筒仓,年通货能力可达800万吨。三期工程为40个2万吨粮食筒仓,年通货能力达1750万吨。到时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散粮接卸基地。

董家口粮食队队长傅博介绍,三期建成后,董家口将成为全亚洲通货能力最强的粮食码头。据了解,董家口粮食码头内所有的粮库全部参照智慧粮库标准建设,可以最大限度保证粮食安全。傅博说,每一个粮库内都有一根与粮罐等高的控温电缆,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内就可以监控粮罐内不同高度的温度,一旦某个区域内粮食的温度出现异常,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设备调整该区域温度,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除了巨大的粮食吞吐能力外,全自动化的粮食装卸系统让货主以最快的速度将粮食从船上装卸进入粮仓。董家口粮食码头拥有全海区输送流量最高、装卸工艺最先进的粮食接卸系统。具备双流程作业每小时4000吨的进仓能力,并具备卸船进仓(货物经过前沿料斗-爬坡皮带-散粮斗秤-转向皮带经过犁式卸料器进入筒仓)、倒仓(货物经过出仓皮带-斗提机-散粮斗秤-转向皮带经过犁式卸料器进入筒仓)、船边直取、仓壁直取、集装箱翻箱作业、灌包作业等多达7种作业模式,可实现多流程、多货种同时作业。粮食码头未来有望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 口岸获批

董家口港拿到走向世界通行证

今年7月,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董家口港一类口岸开放获批后,将整合沿线各港口资源,建立完善的沿线港口与物流合作机制,打造航线密布、优势互补、岸线资源合理利用的沿线港口群体网络联盟。

据了解,董家口开放后,大船进港手续可在港口办理,船舶允许夜航,到港后无需等到白天就可靠泊,不光为船东和货主减少了开支,也提高了码头的作业效率,增强了港口的竞争力。

董家口港区作为第四代新港,不仅局限于船只装卸和进出口贸易,更重要的是形成物流配送、市场交易、保税储存以及与之关联的金融服务、贸易储备等系列产业,进而实现港口的转型升级,将董家口港区打造成为集矿石煤炭储运、原油仓储交割、粮食物流、木材建材物流、装备制造、集装箱综合物流、汽车滚装物流七大中心为一体,以大宗物资交易为核心,发展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为特征的东北亚国际自由贸易区。

国务院批复同意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标志着董家口港拿到了走向世界的“国际通行证”,为青岛和西海岸新区实现城市发展定位打造了新引擎,为青岛和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开启了新通道,为青岛和新区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搭建了新平台,为打造东北亚航运枢纽注入了新动力。

新闻延伸

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突破发展

港口优势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董家口经济区按照 “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思路,将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打造“四大中心”和“四大基地”以大项目带动形成大产业。 在新材料基地,针对已开工建设的海晶化工、青岛碱业等项目,董家口经济区集中力量引进了投资103亿元的益凯新材料项目,它将使用青岛碱业的产品苯乙烯作为原料,生产高性能复合橡胶新材料,对形成新材料基地的产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董家口经济区集聚了益凯橡胶新材料、双星绿色轮胎无人化示范基地、阳煤新材料等一批高新科技企业,青岛润亿清洁能源、中法水务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以及青钢、冷链物流等多个百亿级大项目。按照经济区整体产业规划、链条设计,多种业态可以实现互补共生,形成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发展系统。

拓荒者说

曾经荒芜之地变“员工之家”

第一批来到董家口的青岛港人都对这里曾经的荒凉记忆犹新。一位参与过董家口港初创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当年的董家口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连最基本的水电都没有,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里,热水都需要就地用柴火烧,冬天寒风吹来房间里冷得像冰窖一样。如今的董家口却是另外一番模样,驱车行驶在港区内的港润大道上,迎面而来的是络绎不绝的运输车辆,伴随着40万吨矿石码头进入常态化运营,董家口成为了这些大货车的大本营。马路两旁是现代化的矿石堆场。曾经的荒凉之地如今正成为现代化的第四代港口。

在谷歌、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中流传着为人称道的“餐饮文化”,其公司餐厅通过提供可口的美食牢牢抓住员工的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在董家口港区,也流传着这样一种“餐饮文化”,董家口餐厅每个星期变着花样制作可口的饭菜也让员工对港口多了一层依恋。董家口港矿石码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董家口港远离市区,很多员工每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每次来回至少要四个小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供可口的饭菜让员工在港区内的生活更加舒适。 记者曹为鹏王伟

责任编辑:韩晓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