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产业巨头增多了布局性投资,诸如BAT在O2O、文体、智能设备、Fintech等领域搜寻独角兽。而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传统投资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前者的项目评估团队、创业支持团队可能在某些行业具有更专业的资源储备,资金也无需多方募集。尤其是在优质资产匮乏的当下,传统投资机构更有必要提高立项准确度和募投资速度。
因而如今,投资机构间的合作开始增多,优势互补成为了先决条件。比如不久前,光大控股和IDG资本,华夏基金和罗素投资就在同一天宣布合作,前者的产业基金重点关注文化、高端制造业、TMT和消费升级产业,后者则侧重于海内外的FOF配置方案。这两组合作可谓都发挥了双方的各自强项,光大控股的募资实力和市场品牌能够吸引更多资金和项目,IDG资本在上述行业的投资经验与增值服务资源则有助于促成项目,降低投资风险;华夏基金和罗素资本,则分别在国内和海外具有丰富的FOF和MOM经验,两者联手可更好地规划基金组合。
其实,这两个案例正反映出国内投资机构对目前行业趋势的应对。一是跨境资产配置的需求增长,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融资需求。
跨境资产配置方面,由于对国外具体政策和细分资产市场的情况了解不如当地投资机构深,风险把控力弱,所以合作是必然的,这也能为自家团队提供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机会。而产业转型升级,新项目增多,不确定性也增多,投资机构要谋求高回报率,一要会选,会风控,二要有钱,看中就能投。两者兼具有难度,不如各取所长,并而攻之。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证明资本合作的必要性,就是国家级的PPP。规模达1800亿元的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由财政部和国内10家大型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重点关注大型公共项目。而其股权投资的上限,将会撬动10倍的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这等于直接推动民资进入交通、市政工程等公共经济领域,同时也为民资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
而对于融资者来说,国家级PPP的参与将为其增信。社会资本愿意参与并提供利率更低的贷款,意味着项目的融资成本降低了,更有助其落地。
所以,无论是从投资机构、融资项目还是投资者个人角度而言,合作都是利好的。并且在融资贵,估值虚高的投资环境中,这也能够挤压水分,让资本更加优化地配置到有成长价值的项目中,带来一个更健康高效的投资业态。
(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周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