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在李沧区政府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李沧区政府和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执行方案。研发中心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牵头整合国内外在水稻遗传育种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领域顶尖科技人才,建设一流研发团队,立足青岛,面向世界,创建国家一流的产学研基地,打造世界领先的科研和产业化应用平台。研发中心位于李沧区青岛国际院士港16号楼,计划2016年底挂牌,2017年投入运营,当年4月份将开始进行海水稻试种,计划三年内实现亩产200千克。
从事三个方向科技成果转化
据介绍,由青岛国际院士港与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将从事耐盐碱高产水稻、高产超级杂交稻和高光效应用研究三个方向科技成果的转化。
耐盐碱高产水稻(简称“海水稻”):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性野生稻的基础上,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每亩200千克的水稻品种。
高产超级杂交稻:研发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研发目标是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亩产量在1000千克以上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高光效应用研究:利用C4植物高效光合作用基因,提高C3作物的光能利用率。研究目标是提高C3作物光能利用率、较大幅度增加作物的生物学产能。
明年4月份试种30亩海水稻
国家级研发平台研发中心位于李沧区青岛国际院士港16号楼,计划在胶州湾北部沿海处设立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和相关实验室设施设备,项目启动资金1亿元,远期项目投资规划将超过20亿元。项目将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届时青岛将成为全球新一代水稻种业的研发中心、总部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研发中心计划于2016年底挂牌,2017年投入实施运营,4月份将开始进行海水稻试种,计划三年内实现亩产200千克。
盐碱地每年增产200万吨粮食
研发中心建成以后,将选育出在我国2000万亩沿海盐碱地推广的海水稻品种,每年按1000万亩推广增产200万吨粮食。与此同时,我国内陆尚有十五亿亩盐碱地,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我国咸水湖泊储水总量超过淡水湖,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千克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千克,多养活约2亿人。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我国耕地具有重大意义。另外,还可以开展面向全球的海水稻品种输出,仅东南亚具有3亿亩的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海水稻吃起来肯定不会咸
“青岛的条件非常好,又在海边,我们的试验地就放在海边,青岛还有一个优势,青岛的科技人员水平高,又比较多,把这些优势团结起来,发展海水稻。”袁隆平介绍,海水稻并不能直接用海水浇灌,因为杂交稻虽然具有较强的抗盐性,但也只能在0.8%含盐度的海水中生长,而正常海水的含盐度在3%左右。海水稻是把抗盐碱的基因鉴定、克隆出来,然后嫁接到高产稻上,实现海水稻高产,而目前的难点就在于基因的鉴定、克隆,因为并不是只有一两个基因,而是多基因。
可能市民会有疑问,海水稻如果端上饭桌,会不会咸?口感如何呢?“这个海水稻肯定不会咸的,不能因为种植在海边,种植在盐碱地,就变咸。”袁隆平介绍说。
青岛耐盐碱水稻受国外关注
据介绍,2016年3月23日在三亚举办的湄公河—澜沧江合作领导人会议上,五国领导人获赠了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山东示范种植的超级杂交稻大米,袁隆平院士特别介绍了袁策生物研发的耐盐碱水稻,获得五国领导人特别是越南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未来的世界粮仓计划中,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将作为核心承担单位,落实品种研发、品种输出和产业化海外推广等重要职能。
此外,对超级杂交稻的研发而言,可以在目前杂交稻平均亩产量500千克的基础上每亩提高100千克,以目前我国2.4亿亩杂交稻种植面积计算,每年可增产粮食240亿千克;对C4植物高光效基因导入C3作物技术研发而言,可利用C4植物高效光合作用基因,提高C3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较大幅度增加C3作物的生物学产能,攻克它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通过高光效利用的研究对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