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迹》上映,不出意外,再度遭遇口碑争议。除却编导郭敬明的特殊招黑属性之外,“全真人CG的尴尬视觉观感”、“为什么要做成动画?”、“全明星阵容就演了个这”等话题如排山倒海扑面而来。
作为华语影史第一部全真人CG电影,《爵迹》的可参考对象实在寥寥无几。对华语影坛,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它都可以说是一次新技术的实验。在了解这个技术到底是啥之时,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其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中的发展经历。
登录美国的boxofficemojo.com,选择motion capture的分类,你会发现出来的影片,只有七部(《最终幻想:王者之剑》尚未登陆北美)。他们在这个网站的“类型”为motion capture-Animation,直接翻译是“动作捕捉的动画电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真人CG电影”。简单来说,这种电影指的是演员穿上特殊的动作捕捉服装,以及表情捕捉设备,在完全架空的摄影棚中,进行无实物表演。表演的数据被采集后,创作者可以将演员“幻化”成任意形象,但保留其基本动作和表情。由于最终生成的形象都为CGI动画角色,加上无实景拍摄也要补全所有的数字绘景,所以采用这种技术拍摄的电影,一出生便注定是动画电影。(《魔兽》、《猩球崛起》、《阿凡达》等片都是真人结合动捕CG角色,所以不能归类为动画电影。)
在boxofficemojo.com的七部全真人CG中,第一部便是2001年著名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它实现了全程都用动作捕捉拍摄,甚至还实现了多人同时动作捕捉,成为动作捕捉史上的经典作品。然而这部耗巨资的游戏改编电影在当年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画面美的超越想象但剧情和情感十分空洞;有人则认为看的极其别扭。
2004年,好莱坞原汁原味的全真人CG诞生,就是《阿甘正传》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的《极地特快》。在这部讲述圣诞传说的动画电影中,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一口气演了包括圣诞老人在内的六个角色。影片也因为first all-digital capture film(第一部全数字动作捕捉电影)而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然而多年以来,此类电影的产出却没有形成大面积推广。只有泽米基斯继续染指,拍了《贝奥武甫》和《圣诞颂歌》。他的师父——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2011年采用该技术拍摄了《丁丁历险记》。从那之后,全真人CG动画在好莱坞已无后续……
全真人CG动画电影为何在好莱坞遭遇如此尴尬?导致五年多后继无人呢?究其原因,还是投资回报率闹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造价1.37亿美金,全球票房只有8500万;《极地特快》,成本1.65亿,全球票房3.07亿;2007年的《贝奥武甫》,成本1.5亿,全球收1.96亿;2009年的《圣诞颂歌》,成本飙到2亿,全球票房3.25亿;斯皮尔伯格与彼得·杰克逊两位视效大神联手的《丁丁历险记》,成本1.35亿,全球票房3.74亿美金(其传说中的续集至今依然“绝迹”)。极高的成本,超长的制作周期,最后却在性价比上败阵。并且,即使在好莱坞全真人CG电影刚出来风靡的那几年,主流媒体依然对其口诛笔伐:“这明明是脱了裤子放屁的事!” “有了汤姆·汉克斯、吉姆·凯瑞这种顶级演员,为啥让他们演动画片?” 当然也有悲观媒体放出另类观点:“演员已死!”
这些言论,换算到《丁丁历险记》五年后的中国,在《爵迹》身上并没有完全出现。而这种几乎在好莱坞“绝迹”的类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又有啥意义?《爵迹》是否也该“绝迹”呢?笔者有以下拙见。
一、魔幻类型片的拓展
“为什么《爵迹》要做成这样的动画电影?”这个问题在《爵迹》上映后,可谓不绝于耳。影片背景是在一个完全架空的魔幻世界,其剧情,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群身怀绝技的师徒组合,因为一个阴谋而不停的打群架——的故事。在《爵迹》电影中,编导还原了原著小说中的想象力:魂兽、魂器、雷恩城、魂冢、永生岛等完全幻想出来的形象和场景,包括天马行空犹如《七龙珠》、《驯龙高手》的空中打斗——如果真的选择做真人版电影,以华语片的人工配比,想必制作成本将要更高!虽然目前《爵迹》的制作成本尚未公布,但相比好莱坞动辄的上亿美金,相信一定还是物美价廉的。
同时,说个不太好的比较例子,从电视剧《幻城》的效果来看:完全架空的世界观和偏西式的美学设计,在真人+拙劣数字绘景的结合之下,效果是那么的惨烈。而在《爵迹》这种纯动画电影中,这种中西结合的世界观,观者接受度就要好很多。
还要提及的是,影片更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血浆镜头,甚至在斩杀成千上万的魂兽时,那血浆会时不时“溅射到镜头上”。这种场面的展现,相信如果用真人拍摄,尺度将会受限;而动画电影的优势则完全可以剑走偏锋。
所以,《爵迹》的出现,给更多华语魔幻类型,甚至架空类的玄幻系列,多了一种解决方案。很多之前无法下手拍摄的小说IP、游戏IP、至少也会多一个方向。
二、宝贵的学习实践经验
郭敬明本人也曾坦然表示:《爵迹》遭遇了很多困难,也是时间与金钱妥协的产物。这种电影不仅要处理角色在动作捕捉、表情捕捉后的数据;还要让森林的叶子动起来,让风吹起来;更要解决上百个建筑、上万根羽毛、上亿粒子的水等等难点。在一些媒体采访中,郭敬明表示:“好莱坞很多先进的技术,最值钱的软件和解决方案,他们是不给你,绝对不授权的。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他就让《爵迹》的中国后期动画公司,编写了大量的新的渲染软件,包括新的插件。他还表示:影片并没有完全采用国外那一套既定的技术。比如演员的表情捕捉,国外的设备都是按照西方人脸部轮廓来设置的,尤其是眼睛都是深凹进去的。置换到中国的演员,就要做升级,改进设备,符合中国人的脸部习惯,捕捉出来的表情才更接近真实。反正这一条道走下来,用他的话来说:“不管以后有没有人再拍这样的电影,都可以找我,我愿意分享很多经验。”
正因为对中国电影来说,《爵迹》是一个全新的类型产物。所以君不知整个行业内部都在盯着它的质量效果和观众反馈。其实说到全真人CG电影,早在多年前就有华语导演想要染指了,却始终未下笔。要知道,徐克、周星驰、乌尔善等视效类导演没有尝试做的事,却让郭敬明先吃了螃蟹。好吧,我们更愿意相信他能够把经验分享传递下去。
三、打破次元的可能性
在这个被二次元受众(动画、漫画、游戏)掠夺市场主流份额的时代,《爵迹》的出现做到了打破次元的可能。在观影过程中,主流观众有自己的笑点和嗨点;二次元受众则有他们的梗在狂欢。《爵迹》里的男男卖腐只是其让二次元津津乐道的表象之一。骷髅军团、万千魂兽则可以看出影片对僵尸片、怪兽电影的致敬;魂冢里那个拥有巨大红色触手的怪物,则是“触手系”这个在亚文化中才有的重口味。从这些元素不难分析:郭敬明也是个B级片影迷,更是个二次元粉丝。
与主流观众不同,二次元观众在观影之后,会自发形成段子、漫画、Cos等形式的再创作发酵。同时,这也有望让更多国产动漫题材敲开特许经营电影(Franchise Movie)的大门,由此开辟广阔产业链,将IP的本质得到最大化利用。
四、升级的演员表演
在内地市场演员片酬日益狂飙的今天,《爵迹》的出现更有一种另类的实际意义。独特的拍摄方式不仅缩短了演员的拍摄周期,更极大减少了拍摄难度。不用风吹日晒,不用取外景。全程PS磨皮抗老化,不用管演员抱怨后期时自己美不美:反正都是更美的加强版!创作者甚至可以像《贝奥武甫》那样,任性的让安吉丽娜·朱莉这样的巨星都能“全裸”演出。
可以说,郭敬明在《爵迹》这个案例中,以个人强大资源的凝聚性,集合当红演员一起探索,一块儿吃螃蟹。其实这对于行业规则并不完善,艺人自省能力并不平均的内地影视界来说,已经是个难能可贵的示范了。
对于好莱坞面对这种技术喧嚣的“演员已死”言论,实际上,对拥有高超技艺和丰富表演经验的艺术家来说(比如汤姆·汉克斯,吉姆·凯瑞),这项拍摄技术并不能完全封锁他们的演技。反观在我们这边,其另一个层面的意义还在于:修饰那些不成熟的、稚嫩的表演者,将演员的表演全面“升级”,让小鲜肉们达到一个前所未触的表演领域。这个噱头看来更有趣吧?
玩笑归玩笑。最后,电影技术总要走到今天。从胶片到数字,从4:3到2.35:1,从3D到IMAX,从立体声到5.1到杜比全景声,从平面手绘动画到CG动画再到真人与动捕角色结合,从每秒24帧到48帧,一直到李安已然进化到4K+3D+120帧(连大神本人都说了:“我感觉电影在召唤我,说它要变了。”)。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止,也不会被停止。
《爵迹》带给中国观众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虽然有个比较对象不太恰当,但它的确跟《阿凡达》一样:是吃瓜群众在电脑、手机、iPad上无法感受其真实面貌的产品。就像郭敬明所言,《爵迹》在影院放映的DCP打包文件,都比正常的电影大出不知道多少倍……
而在目前这个电影市场票房走低,内容已经无法抓回中国观众的今天。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任何一种尝试,其实都是值得肯定的。就像《爵迹》片中最后一句台词:在绝望面前,再小的希望,也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