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模式单一的城市而言,在市场经济并不景气的情况下,未来发展令人堪忧。有的城市之所以会选择较为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想法立足于比较优势理论。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城市某种产业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在其他城市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该城市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理论而言,各个城市有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向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当地产业的生产效率。城市周边形成的整体区域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自然也会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
因此,必然会有些城市专注于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例如某些实体经济表现不佳的城市,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挖掘、开发相关的旅游业配套服务以获得更多的盈利来源;有些城市则因为自然环境或其它因素,例如具备可使用资源等,也会通过大力开采资源或采用粗放型作业模式进行运营,在这种情况下的隐患或将越来越多。
以旅游业为例,旅游市场发达的前提条件在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前提是实体经济得到较为健康的发展,市场经济处于较为繁荣的阶段。一旦市场经济出现危机、实体产业遇冷,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旅游的人数自然也会减少。在旅游业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行业也会进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模式。没有其它产业支撑的城市,在这种冲击下城市经济必然将受到更严重的创伤。同样,对于以资源开采或者单一产业模式的城市,如果所开采的资源枯竭或是因为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市场萧条,也会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虽然在某种引导下,我们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重视程度较以往有所降低,但某些地方GDP增速大幅下滑以及GDP快速回落,必须引起各界的重视。据了解,在我国GDP增速放缓的过程中,有21座城市的GDP数据为负增长,这个数据就如同在表现平淡的股市当中,出现数十个跌停板一样令人心中不舒服。如果某地GDP水平无法跑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意味着当地经济必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控、改革,极端情况下甚至有推倒重来的必要。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双创”,笔者认为,其中提到希望各个城市产业发展更多元化,而不要局限在单一的结构模式,一方面探索出更多的可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则能够规避大量风险。毕竟城市单一的经济、产业模式,或是某种经济、产业占据绝对主导的情况下,经济或许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增长,但一旦经过繁荣期后便很可能进入萧条。
一个城市之所以出现单一结构,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政府为了在任期内快速出成绩,加大对单一产业的推进;另一种是当地居民认为当前的局势足以满足其生活所需,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去开拓新的产业。后者的想法可以做出衍生,即某些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决定了某些地方无法开展其他的业务,虽然不排除这种情况大多都是借口。以深圳为例,这个改革开放之前什么都不具备的小渔村,通过人们的努力劳动成为世界知名城市,集聚众多产业。或许会有人反驳,深圳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具备了诸多先天性优势。其实我们本因用论据证明论点,现在多成了人们用论点反推论据。我们可以回想在改革开放之前,又有多少人看好深圳的发展?总之,笔者认为,事在人为。
转型升级说起来看似是企业的事情,但实际上还是每一个城市要做的事情。企业与城市不同,具备可迁移性和可开拓性。无论企业从事单一的行业还是实施多元化,在业务发展遇到阻碍的时候,可以通过开辟分公司或多种模式积极拓展其他区域的市场,以此来扭转不利局面。但对于城市来说,如果仅仅从事单一行业就如同靠天吃饭一样,由于本身体量大,一旦出现问题之后难以转换方向,难以规避冲击带来的损失。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只要是单一产业就必然会埋下隐患。此外,即便是当前强势的新兴产业经过数年的运转,也必然会成为新时代的传统行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因煤炭而兴起、因富士康工厂而兴起、因房地产而兴起的城市,在上述因素经历爆发式的增长后都会进入瓶颈。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排除某些产业将逐步淘汰或被另一行业所取代,这对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但对单一行业城市而言将是毁灭性的冲击。
除非是国家性战略布局,任何一城市都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其本身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绝对不能让单一产业统领。否则,我国城市之间GDP增速极有可能出现更为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可能会加大,这也是我们最不希望见到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