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数超中国 英国靠的不是"举国体制"

来源:网易    更新时间:2016-08-25 08:17  

 

近日,一则新闻流传甚广,称英国能在金牌榜上力压中国,是因为他们也是“举国体制”。实际上,用“举”国体制形容英国的奥运资助制度,是太抬“举”英国了。英国不会、也没有能力建立起像中国一样的包办一切的体育制度。

中国的举国体制,大体来说,是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各级体育行政单位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奥运会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

这种体制从1949年之后逐步建立,但正式提出举国体制的概念则要到1980年代初了,1984年是1949年后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连夺15金,位列奖牌榜第四位。头一次征战奥林匹克就取得如此佳绩,中国尝到了举国体制的甜头,此后,这一制度不停升级巩固,中国体育在奥运会赛场上也越来越成绩斐然,并于2008年达到了高峰,在主场取得了奖牌榜第一的位置。

然而,光鲜背后,是举国体制的暗疮。近年来,这一体制越来越受到诟病,弊端日渐显现,比如僵化的行政指令、唯金牌论、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人才选拔、大量的纳税人资金投入。这开始让中国人思考,举国体制到底值不值得提倡。而此番英国赶超中国,似乎给举国体制的拥护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事实并非如此,新闻所称的英国举国体制,只是中国人的附会而已。确实,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英国只夺得一枚金牌,位列奖牌榜第36位,为了重振体育大国的地位,英国政府开始资助体育。1997年,英国体育局(UK Sport)成立,归属于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管理,通过政府拨款和国家彩票的资助,提高英国在奥运会上的成绩。不得不说,这一举措效果显著,此后英国的奥运会成绩日渐出色,今年甚至超过中国。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英国的政府资助与中国的举国体制相差甚远。与中国的体育行政化管理不同,英国的体育很大程度上是商业化的。英国体育局也只是专为奥运会、残奥会而设,并没有包揽体育界的各个方面,即使是对体育的资助,也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对一些乏人关注的精英项目予以资助。

即使是行政管理,也与中国的僵化体制不同。英国的体育管理机构多为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 (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比如英国体育局以及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的体育局,这种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行使行政权力,但不是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与其说是行政管理倒不如说是公共管理。

在资金补助上,英国这样的“蕞尔小国”显然无法与中国相比。以2013至2017年这一周期而言,由英国政府和国家彩票拨款5.43亿英镑,约合人民币48亿。但是,光是中国政府每年给国家体育总局的财政拨款,每年就有好几十亿,比如2015年有27.29亿、2014年有25.32亿,两年相加就远超英国体育局四年的拨款了。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中国可以用丰富的经验打败英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