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核武老人的两个26年:一个给了国家 一个给了家人

来源:青岛日报    更新时间:2016-08-18 06:33  

8月9日是七夕节,75岁的魏世杰和老伴“相会”在海慈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你放心吧,儿子今天很乖,没有闯祸。女儿状态也很好,她的大学同学还来家里探望我了。”魏世杰轻轻地摩挲着老伴的手,念叨着家里的日常琐事。病床上的老伴陈卫英全身插满了管子,缓缓地冲他眨了下眼睛。

获得过“两弹一星”奖章的核武科学家魏世杰把青春奉献在沙漠,又将晚年消耗在了照顾家中三个智障亲人的日子里。在常人看来苦不堪言的生活却没能压垮这位坚强的老人,“她听懂我说的话了!”他微笑着看向记者,他的幸福总是这么简单。

 26年,韶华奉献在戈壁荒滩

QQ截图20160817083453_副本.jpg

核武科学家魏世杰

“两弹一星”在中国科技史上是多么灿烂的一笔,王淦昌、邓稼先、陈能宽、于敏等核武专家的名字为后世所深刻铭记。而魏世杰,曾经就与这些两弹元勋同甘共苦、并肩战斗过,是众多为我国国防事业献身的无名英雄之一。

1964年,魏世杰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先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诞生地青海221基地隐姓埋名工作,直至东方蘑菇云升起;之后他又迁往四川绵阳大山沟,在核工业部九院工作,前后整整26年,转战青藏高原、戈壁荒滩和深山密林,历经艰难险阻。

“我们这项工作就是跟核材料、炸药打交道,好几次我都是和死神擦肩而过。”魏世杰告诉记者,他们主要面对的就是核材料的放射性危害和高能炸药的爆炸威胁。由于当时对科研人员的防护措施还很简陋,没有核材料放射性的监测装置,魏世杰和同事们每天上班就随身带着黑纸包的胶片,等到下班的时候把胶片交到技术安全处冲洗一下,“如果胶片发黑的话,就说明今天我们吃到放射剂量了,已经被辐射了,那时人体就相当于一台检测设备。”

QQ截图20160817083437_副本.jpg

今年75岁魏世杰是一位核武老人和科普达人。

1969年,与魏世杰工作场所相隔不远的一个车间发生大爆炸,里面的科研人员瞬间被炸成了碎片。事后,魏世杰和大伙儿只能从地上捡起零星的肉末,“里面原来有四个科研人员,我们就把捡到的肉末分成四小堆,分别装到四个小棺材里,交给家属。”回忆过往,魏世杰忍不住黯然神伤,但是他说,即便受到这样的震撼和冲击,他和同事们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打报告要求调离,“我是第一次真实地知道什么叫做‘粉身碎骨’!可是在我们看来,这种牺牲是光荣的,谁也不愿当逃兵。”

26年间,他曾担任课题组长、大组长,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等职,亲自领导组织了17项有关第一代、第二代核武器的重要研究课题,曾荣获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两弹一星”奖章。他曾是炸药部件的温度试验学科带头人,每次核试验之前要做的温度试验,都得先过魏世杰“这一关”。魏世杰独立完成的理论研究《具有内热源的炸药部件的温度场分布》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用激光脉冲法测定炸药的热扩散率》获国防科工委三等奖。

26年,生活磨难铸就“坚强父亲”

QQ截图20160817083510_副本.jpg

魏世杰细心照看病重的妻子。 

“我的前半生奉献给国家,亏欠了家人,后半生照顾他们,也是应该的。”谈起家庭,魏世杰很平静。不熟悉他的人很难想象,这平静的背后,是命运跟他开了多么大的一个“玩笑”。

1990年初,魏世杰离开九院回到家乡青岛工作,本打算在这里颐养天年,却意外察觉马上小学毕业的儿子和别家的孩子很不一样,总是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跟个六七岁孩子似的。后来上医院一查,原来这个“长不大”的孩子是先天弱智。

QQ截图20160817083600_副本.jpg

魏世杰自己在家里做饭。

不幸还在继续。2000年,魏世杰的女儿突然出现了总也睡不着觉的症状,并且很快病情恶化,出现了幻听、幻视、受迫害妄想症,最后被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魏世杰的老伴原先也在九院工作,她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在带着女儿四处求医无果之后,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两个精神疾病患者和一个智障者,把魏世杰的生活撕扯得四分五裂。儿子看上去无忧无虑,却时不时“调皮捣蛋”,惹得原本就有精神疾病的妈妈和姐姐情绪不稳定,魏世杰只好把他们分开,给儿子另找了一处房子独居。每天,给老伴和女儿做完饭,魏世杰还得把吃的送到儿子那里,一条狭长逼仄的楼道,老人来来回回已经走了快十年。

QQ截图20160817083539_副本.jpg

魏世杰照顾智障儿子的饮食起居。

但留在家里的妻子和女儿也不省心。半夜里,女儿突然大喊大叫,说地上有东西,魏世杰满地找来找去,不过是一根头发。把头发捡起来扔了,女儿才能安心睡觉。“因为这样的小事半夜把我喊起来的情况,太多了。”清醒的时候,女儿也能体会父亲的不易。有一次老伴病重入院,魏世杰去医院探望老伴,女儿留下遗书感谢父亲的悉心照料,然后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幸亏魏世杰拜托同事去家里帮忙照看,发现异常,将女儿抢救了回来。可是,没过多久,魏世杰去医院看顾女儿的时候,老伴又在家里割腕自杀。当老伴被抢救过来,魏世杰埋怨她干吗这么想不开,她流着泪说:“你太累了!”

“她们这么做,虽然实际上更给我添麻烦,但是那一刻她俩其实都是清醒的,她们心里都是爱我的。”魏世杰说,看着女儿的遗书,听着老伴的话语,他特别感动。这个经历过生死,承受了磨难的老人,幸福指数却特别高,儿子对着他笑了、女儿说想吃饭了、老伴给他倒杯水……这么平凡的小事都会令魏世杰开心不已,“我的幸福很简单。其实,人受点苦有好处,会对人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对别人更宽容,会对幸福的体会更深刻。”

如今,“两小时作家”的粉丝超过3万人

QQ截图20160817083525_副本.jpg

魏世杰给小学生做科普报告。

魏世杰淡然得有些让人意外,但如果你是他的忠诚粉丝,可能就会理解这个老人的豁达心境。

当年,魏世杰在西部搞科研的时候就常常喜欢写一些科普小文章,这在理科生扎堆的地方非常显眼。于是,组织安排他转行负责九院的宣传工作。这对于一个曾经冲锋陷阵在科研前沿的技术人员来说,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安排。魏世杰的几名老部下现在早已经是院士了,提及此,他也只是淡淡一笑。但是,他的科普之路却就此展开,特别是1996年退休之后,他的“余热”发挥到了极致。

1998年6月,魏世杰自掏腰包5万元,注册成立了黄岛区老科学家技术工作协会,组织离退休老科学家们义务为当地企业做科研咨询、专利服务,迄今已帮助各类企业获得200多项专利授权。

QQ截图20160817083110_副本.jpg

魏世杰创作出版的书籍。

老人还特别热心文学和科普创作。“我给自己起名为‘两小时作家’,”在魏世杰忙乱的日子里,每天却总能挤出1-2个小时的写作时间,“等到老伴和女儿都睡了,我就能写点东西了。”这些年,他已经创作出版了《转动的魅力》、《原子小演义》、《海洋之谜》等科普图书十几种。其中,《原子小演义》是他1985年创作的,22年之后还有读者写信问他:“魏老师,我上高中的时候读过您的这本书,觉得特别好,现在我的孩子大了,想让他也读读,请问能在哪里买到呢?”

魏世杰以我国第一代核武研制为背景,以其亲身经历为原型先后创作出版了长篇纪实小说《东方蘑菇云》、《隐姓埋名的人》和《禁地青春》三部姊妹篇,其中《禁地青春》被改编成连续剧《青海花儿》在央视八套播出,受到观众好评。

QQ截图20160817083421_副本.jpg

魏世杰他撰写的《禁地青春》在天涯网站连载,反响极为强烈,一年点击量就达600多万,回帖6万多条。

在写书的同时,魏世杰也玩新媒体,他将自己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七八十篇微型科幻小说陆续在微博上更新,结果粉丝暴涨。特别是2014年他做客央视《开讲啦》栏目,讲述自己“苦,才是人生”的故事之后,粉丝一下子涨到了33000多人。

从退休至今20年间,魏世杰结合亲身经历,义务到学校、机关、部队、社区、农村,宣讲爱国主义思想和“两弹一星”精神,举办了400多场讲座,听众超过30多万人次。有一年,魏世杰在青岛理工大学宣讲“有一种精神叫奉献”,讲座结束后,大学生们涌到后台,抱着老人说:“魏爷爷,我们都是你的孩子!”

这位可敬的科学老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黄岛区科协和老科协为了解决魏世杰的后顾之忧,根据政策筹集了专项补助资金,帮老人找到了两个护工和一个保姆,分别照顾患病的家人,并每周派人给老人送菜上门。上个月,魏世杰的老伴因肺炎合并13种疾病入住海慈医院的ICU,每周两次探视时间,黄岛区科技局也都派人专程护送老人。这种正能量的传播,感动了魏世杰,也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记者 王 娉/文 周光辉/图)

责任编辑:栾清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