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青岛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4%。坦白说,与南方城市动辄8%甚至10%的增速相比,青岛的这个增速真的拿不出手。不过考虑倒二产只有6.3%的增速,远远落后于整体增幅的表现,这正说明二产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青记此前曾分析,导致二产低迷的主要原因是青岛自身的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青岛需要严格过剩产能,但同时刚引进的新兴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尚未完全显现。
7月25日,中共中央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总书记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通过实施组合政策,引导发展预期,加快结构性改革步伐,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态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投向实体经济,恰恰是这些年青岛一直在做的。这也是青记坚持认为青岛的经济转型之路走对了的原因所在,即使放到全国范围内,也是如此。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去年年底,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到,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中,第一个被提及的就是要抓好去产能。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去产能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引起关注,阻力明显。
而青岛却顺利地关掉了700多家、搬迁了100多家老旧企业,实现了平稳过渡。
2016年3月25日,人民日报5版声音专栏刊发了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一篇讲话,其主题就是谈论青岛是如何去产能的,“结构性改革有可能伤筋动骨,带来一些疼痛。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之痛,就不敢推进改革。一定要勇于攻坚克难,敢于经历痛苦和磨难,提高容忍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
李群总结的青岛经验是,“这几年,青岛的改革力度很大,但总体情况平稳,原因在哪?重要一点就是周密部署,小步快走。”
相关数据也印证了青岛在去产能上的力度。
第一季度,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回落到16.2%,生铁产量下降了19.5%。整个上半年青岛一直在坚决地贯彻去产能。
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产量的确出现了下降趋势。上半年,粗钢下降7.9%,平板玻璃下降2.3%,橡胶轮胎外胎下降0.9%。
另一方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跨越发展上发力,经济社会呈现健康平稳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青岛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1%和7.4%,分别比规上工业增速快3和0.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7.4%和45.4%,分别提高0.2和2.1个百分点。
【没有大型互联网企业,也是青岛之幸】
在分析青岛经济结构之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青岛的互联网产业的确不行。
但青记认为,这恰恰成了青岛此次转型的优势。
不知道各位意识到没有,其实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所谓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偏向于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而非单单是互联网本身的创新。
很多城市还企图利用互联网搞通讯交流或者购物买东西的创新,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很容易死掉。
从青岛现在的布局来看,这座城市早就想明白了,需要跳过单纯的互联网创业阶段,必须搞实体工业和互联网的结合,而加上青岛的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在全国拿得出手的行业和企业,这将成为青岛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就在这几天,工信部公布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全国共有63个项目入围,青岛两家企业的智能制造项目榜上有名,分别是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绿色轮胎智能制造项目、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智能制造项目。
2015年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三个项目,分别是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轮胎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海尔集团公司的家电智能制造综合试点示范项目、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的服装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项目。
从入选项目数上来看,青岛已经连续两年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
更让人欣慰的是,青岛的创新更多是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比如高新技术制造业,与其他城市普遍强调互联网+、更愿意炒作概念相比,青岛这些坚持在制造业中创业创新的公司尤为可贵。
6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青岛:推动“知产”变资产》的报道,文中将青岛专利成果转化的做法概括为青岛模式,这也是自去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青岛,创新跨越三道坎》后第二次关注青岛的创新发展。8个月时间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两次关注同一个城市的创新发展,并不多见。
整体来看,青岛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上半年已经初见成效,不过对这座城市更深远、更宏观的影响还在后头。
比如,设计产能60万辆的德国大众商用车基地落户“蓝谷”,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将形成一个三千亿量级汽车产业集群。
而6月13日签约的空客直升机项目,根据行业权威测算,直升机制造的产业拉动比高达1:10,拉动作用巨大。换而言之,虽然看起来年设计产能只有36架,但带来的却是整个直升机产业生态体系的发展。
【三产的转型升级是短板】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完全不用担心青岛的二产,相信在十三五时期会有一个集中的爆发。青岛的问题在于第三产业。
近年来,青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但同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岛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2.8%,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重;与“北、上、广、深”有很大差距,北京为79.7%、上海为67.8%、广州为66.8%,深圳为58.8%。在副省级城市中与成都并列第九位,仅高于武汉、宁波、沈阳、大连和长春,与GDP总量第七的位次不符。
今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1012.66亿元,增长8.3%,比重比2015年全年统计结果降到52.3%。而第二季度,虽然增速加快,达到8.8%,但占比只有51.7%,进一步回落。
而且,青岛的服务业结构并不合理。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传统的住宿和餐饮业等三个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1.1%,在副省级城市中比重最高。
另一方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均在5%左右,合计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略过10%。
说实话,高端服务业拼到最后的关键其实是人才,特别是涉及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层面,没有高层次的人才加入,怎么可能随随便便成功呢。这恰恰又是青岛的短板,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不过,青岛这几年已经在注重人才的引进了。特别是和不少高校、科研机构在青岛设立研究院,这种布局对青岛的影响并非日竿见影般迅速,希望有朝一日为青岛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