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淘吧 > 正文

食品辟谣论坛:引导公众走出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核心提示: 6月27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点活动之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普专家、法律界等近200人参与论坛,共同探讨谣言传播路径和处理机制,引导公众走出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原标题: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在京举办)

6月27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重点活动之2016中国食品辟谣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科普专家、法律界等近200人参与论坛,共同探讨谣言传播路径和处理机制,引导公众走出食品安全认知误区。

近年来,大量食品类谣言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让消费者真假难辨,影响着中国食品安全的舆论环境。

据新浪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6年上半年,微博共处理各类不实信息1290条,其中食品相关的谣言245条,约占总量的两成。典型的食品谣言包括“猪肉钩虫”“西瓜打针”“蒜苔蘸甲醛”“吃樱桃感染H7N9”“吃大盘鸡感染H7N9”。这些谣言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樱桃、西瓜的谣言每年上市期都会出现。

老谣言“变种”此起彼伏,新谣言“科学含量”增强,为何食品谣言“生生不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分析食品谣言频发的原因有三:一是食品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高;二是食品加工业越来越倚重科技,普通民众对于食品的认知与食品加工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三是互联网的应用,使食品谣言的传播“没有死角”。而民众对于食品问题的焦虑心理,使得民众在接收到食品方面谣言的时候往往“宁可信其有”,先不寻求核实就转发扩散了,也导致食品谣言的传播速度特别快。

日益猖獗的食品谣言在造成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误解、引起恐慌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相关企业和产品的声誉。在主题为“建立谣言处理机制,形成社会共治格局”的互动环节中,嘉宾们就“为什么食品谣言如此多”“谣言给企业带来不能承受之痛”“是辟谣重要,还是科普是当务之急”“官方的谣言处理机制如何构建”等四大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还发布了流传较广的新一期食品谣言,并邀请专家辟谣,引导公众走出食品安全认知的误区,进一步推动食品科普知识的传播。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病理与公共卫生学教研室教授佘锐萍,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李耘先后就近期流传较广的三大谣言做了澄清。“猪肉钩虫煮不烂、炸不熟、杀不死”“纯净水呈弱酸性,饮用后会形成酸性体质,降低免疫力”“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登上此次中国食品辟谣联盟的谣言榜。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乔文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