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票房9.55亿,已经超越《速激7》同期票房——在中国这片票房沃土上,《魔兽》的确凶猛。
可是如何理解《魔兽》只在中国票房大卖?要知道,《魔兽》在北美市场晚于内地2天上映,午夜场票房报收310万美元,首日粗报1100万美金,预计最终收官在6000万美元左右,还不及国内前两天的票房。截止到目前,影片的海外成绩(不含内地)不到8000万美元,考虑到影片已在英国、俄罗斯等市场上映近两周,这个成绩,只能算惨淡。
对于《魔兽》来说,中国市场成为最后的救世主——如同面临部落入侵的艾泽拉斯大陆,这里是完成拯救的最后希望之地。
理解《魔兽》在中国市场巨大的票房成功,因此显得意义非凡:《魔兽》真的只是一部粉丝电影吗?在它的热卖背后,到底和互联网社群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吴彦祖对票房起到了多大作用?决定它能否实现业内人士和游戏玩家“国内20亿人民币起”票房预期的,到底是谁?
有人将《魔兽》的票房成功简单归结为玩家的洪荒之力爆发,可是在《魔兽》之前,并没有游戏改编电影在中国市场大卖的先例,难道那些游戏改编电影就没有粉丝吗?
所有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都是由那些引发票房狂热的电影改变的。《魔兽》显然就是这么一部改变规则的爆款电影,那么它究竟改变了哪些游戏规则?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个《魔兽》票房神话只在中国上演?
中国市场为什么成为《魔兽》救世主?
在电影中,《魔兽》的战役才刚刚开始,可是在现实中,《魔兽》之战能否顺利继续,却取决于中国市场票房之战的情况。
《魔兽》的投资加宣发超过2.5亿美元,要达到收支平衡全球票房起码要超过5亿美元。根据影片在各大市场的走势,预计其北美最终落点在6000万,其总海外市场(不含内地)可能止步2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只有确保内地市场收2.5亿美元,其最终全球成绩才能达到及格线。
《魔兽》的中国“战局“,由此牵一发动全身。
幸运的是,《魔兽》中国票房也许已经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首日票房3亿,午夜场票房4980万,成功超越《美人鱼》,冲至内地影史第二名,仅低于《速激7》午夜场5247万,首日票房3.9亿的成绩。
从长假开始,《魔兽》连续3天保持超12万场的排片规模,上座率超40%,票房占比80%以上。其票房走势一路向前,在最快破6亿纪录上,《魔兽》超越《速激7》成功登顶。
更重要的是,在4日累计票房上, 《魔兽》达到了惊人的9.55 亿,已经创造了史上最快破8亿票房纪录。
可惜的是,随着长假收尾,其粉丝属性强烈的票房特点已经开始显现。《魔兽》票房在长假第二天,单日2.1亿较前一天下跌将近30%,第三天1.4亿再跌超过30%。相对于同期《X战警:天启》的小幅逆跌,只能说《魔兽》的超跌确实印证了此前多数影评人的判断。
追赶《美人鱼》、《速激7》并不现实,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魔兽》中国票房能否超过20亿,最终完成拯救?
《魔兽》为什么不是烂片?
在此之前,先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魔兽》值得被拯救吗?
国内外专业媒体较为集中的负面评论是:“剧情简单”、世界观简陋以及“和游戏没啥关联”,但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说,这样的评论我们是不是听得耳朵都起茧了?
当游戏粉们喊出“只有玩过《魔兽世界》的人才能体会,评论家们压根就不知道他们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该聊点什么,所以只能乱评一通”时,他们实际上加剧了路人观众对《魔兽》品质的担心。
可《魔兽》真的是影评人口中的烂片吗?当然不是,否则如何解释它在中国市场势如破竹的票房走势?说观众喜欢看烂片的,不要把观众当傻瓜。
《魔兽》是一部伟大的商业电影吗?当然也不是,像《指环王》这种真正伟大的商业电影,肯定不会在影评人那里收获那么多烂番茄。
《魔兽》最大的问题,出在了故事和场面上。
想让普通观众透过无数的《魔兽》装束、复杂的种族和势力范围、魔法咒语拎出情节主线显然是个艰巨的任务。但邓肯·琼斯没有时间照顾好这么多角色人物和角色背景故事,结果就是整个故事被打造成一出华丽的启示录,却给人为高潮而高潮的感觉,普通观众最终没有被这个故事搞到嗨起来。
更可惜的是,邓肯·琼斯拍出了大场面,却没有拍出《指环王》千军对决的史诗感。
可如果不抱过高期待,只是去看一部好莱坞大制作的话,《魔兽》的简单世界观和简单粗暴大场面完全可以满足国内观众对大片的观影需求——它不够好,可还远远谈不上烂。
《魔兽》中国票房的秘密:披着粉丝电影“兽皮”的大众电影
解读《魔兽》中国票房的核心在于:这到底是一部粉丝电影,还是一部大众电影。
有一种业界观点认为:对于《魔兽》这样史诗级游戏IP大片,虽然玩家粉丝热度爆表,但在大众市场观众缺失严重,对于女性观众儿童老年观众来说门槛过高,因此在粉丝集中消费后,票房必然急速下坠。
这种观点的前提在于:《魔兽》是一部粉丝电影。但它真的只是一部粉丝电影吗?
有必要认识导演邓肯·琼斯和他的前任——山姆·雷米。因为两个导演的创作方向,决定了《魔兽》是一部大众商业电影,还是一部粉丝电影。
邓肯·琼斯的代表作是《月球》和《源代码》,他的电影风格,严肃、冰冷、充满哲学思辨。山姆·雷米的代表作是《鬼玩人》和托比马奎尔版的《蜘蛛侠》三部曲,他的电影,热闹、燃爆、充满暴力快感和恶趣味。
无论怎么看,《魔兽》的导演似乎都更应该是山姆·雷米才对,可是环球影业最终选择的是邓肯·琼斯。
山姆·雷米原本想拍的更接近游戏迷的盼望,看他的片名就知道——《魔兽世界:巫妖王的崛起》,说的是阿尔萨斯从一个正直善良的王子堕落成巫妖王,后来冰封王座的故事。
可是当邓肯·琼斯加入时,他想成为将游戏翻译成电影的人,让魔兽粉丝能把这部电影展示给那些不了解魔兽世界观的人看。所以他选择了第一次人兽大战作为故事,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许更方便进入这个魔兽的世界。
影片特效也正中观众的嗨点。影片超过2000个特效镜头物有所值,兽人造型每个毛孔都神还原游戏。投资巨大的实景搭建与特效制作也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许多观众都说,即使不太了解魔兽历史,但不得不说动画非常棒。
实事求是的说,《魔兽》带给观众的是一次合格但不够沸腾的演出。但是一部合格的《魔兽》,难道还不值普通观众的一张电影票吗?
在电影中找吴彦祖对《魔兽》票房有多大助力?
吴彦祖对于《魔兽》中国票房最大的意义,在于女性观众。
虽然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只是电影公司争取亚洲市场的一个噱头。但是当电影上映,观众突然发现,戴上丑陋兽人面具的吴彦祖,带给古尔丹这个角色强大的信服感和邪恶的魅力。
当他从德莱尼,人类,及兽人体内吸取能量打开黑暗之门时,那完全是一个你没见过的吴彦祖,一个好演员吴彦祖!
之前《 魔兽》内地票房被看低的一个理由是:演员中仅有的明星脸——饰演古尔丹的吴彦祖从定妆照上已很难辨认。
但是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你们真的认为女性观众看吴彦祖只看脸吗?好吧,就算是,可是在电影中寻找不帅的吴彦祖,难道不是另外一种观影乐趣?
被《魔兽》改变的票房游戏:粉丝、社群与社交狂热
《魔兽》票房大爆背后,是一个被改变的票房游戏。
首先,大多数票房专家看到的只是粉丝,而粉丝数量再庞大,也只是一个庞大的小众——可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粉丝背后是社群。
这些当年的游戏玩家,已经迅速成长为社会消费中的主力军,也是当今中国电影市场最具消费力的人群。游戏带来的巨大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塑造了《魔兽》的社群,即使玩家人数不断减少,但社群依然强大,更重要的是,当影评人唱衰《魔兽》的声音响起,一场捍卫《魔兽》的社群战役也已打响。当粉丝们不再只为观影,而是将刷票房和刷朋友圈当作了一次社群行动,《魔兽》的票房爆发力,意外吗?
其次,《魔兽》正在营造一场社交狂热。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看《魔兽》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所有人的朋友圈都在刷《魔兽》时,看《魔兽》还只是看一场电影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成为社交的一部分。不看《魔兽》,意味着你在朋友圈面对朋友的推文——“你是联盟还是部落”时,你将无话可说。
本质上说,《魔兽》的票房狂热是一场社群行动和社交狂热。
《魔兽》能否突破20亿?这或许将决定《魔兽》是否还是一个中国票房游戏
在很多预言中,《魔兽》在小长假结束后,将迎来断崖式下跌。
情况的确不乐观。首先是玩家狂热无法一直持续,端午观影热情被过分透支后,难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其次,万达、传奇影业、腾讯和影院的营销大战和高排片带动战术能量已经消耗殆尽,依靠营销推动增长也已经不可能。
但利好也不是没有。在本周不同类型的新片《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票房分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直到6月24号《惊天魔道团2》、《独立日2》上映前,《魔兽》仍有足够的时间收割票房。
问题是,谁能支撑《魔兽》后续票房不崩盘?只能是路人观众。
当玩家狂热退去,由玩家社群带动的社交狂热也渐渐退烧,影片能否凭借国内观众喜欢的简单粗暴大场面把非粉丝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吸引进影院,将成为《魔兽》在中国最终成败的关键。而《魔兽》在中国的成败,又将成为其全球票房成败的关键。
从投资结构和票房结构看,《魔兽》可以算中国资本和市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深度参与好莱坞超级大片的票房游戏。而现在,尽管中国票房令人惊喜,但《魔兽》的全球票房显然难令各方满意,“暴雪欲收回版权自己拍续集“的传言已经甚嚣尘上。在这场票房游戏中,传奇影业、环球影业、暴雪都不是赢家,深度参与的万达也不是,真正的赢家只有玩家——对他们来说,能在影院看到《魔兽》,就是最大的胜利,无论是为了部落,还是为了联盟!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