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微观察第57期:城市化微循环之街区商业的连接密度

    更新时间:2016-05-04 17:02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里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他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体验事物的方式是随时随地的。他的意思是想说明手的重要性,对建筑物来说,人才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事实上,对街区式商业而言,它所产生的与人的互动体验才是活力的发源,在街区式商业中,文创的多元意味着人与空间接触的不同情绪。因此,空间需要建筑物把它改造成一个个具体的不同的场景,如果是单一的餐饮或是单一的商品聚集,这种单一的丰富恰恰是无法流动的缺陷。

两个月前,我在青岛市崂山区证大大拇指广场与一个朋友见面。四年前,这个以体验式城市复合生活广场为名的街区式商业中心开业时,它在中庭广场做了各种唤醒社区邻里与商业生机的尝试。几年过去了,这个商业社区显然活力不足,整个商业空间的气氛营造差不多还是四年前的旧样子,一些品牌撤离了,那些继续惨淡的品牌连起码的招贴都没有更换,褪色、泛黄、模糊,在日光下呈现衰老,活力和生机完完全全被现状掩埋。

如果说,老城区还有深埋于时间里的商业毛细血管作为支撑,对崂山区这样的新城商业来说,商业活力的实现要困难很多,因为它根本无法复苏,只能依赖周边社区的成全。然而,新城的社区又是最不容易形成毛细血管的。

所以,为了促进新城商业毛细血管的形成,现在,各种类型的购物中心都在增加体验互动的内容,从单一的商品买卖延展到餐饮、电影、休闲、审美等等,时下,这些扩展又不足够又不充裕了。因为随着消费行为越来越不满足于商品本身,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探寻和追求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在意空间中审美能力的获得。简单来说,商业空间除了商品以外,对生活和场景的还原(商品的生产过程)愈来愈重要,甚至成为关键部分。

与空间肌理、空间生态的塑造一样,街区式商业遵循的也是集群叠加、化腐塑形的方法,就像河塘干涸以后深处的淤泥,若没有经年累月,各种各样的矿物不会共生,更不会把腐烂的恶臭完成转化。根本上,街区式商业的流行到底还是在毛细血管支撑下人均空间变大的吸引,它的街区特征围拢控制了人群,让流动有沟有渠,却不会产生不可掌握的分散。

4月中旬,我在上海分别经过天山路百盛、遵义路南丰城以及水城南路黄金城道一直延伸的街区,这三个商业场景的空间物理形态各不相同,百盛更名为百盛优客城市广场;南丰城经由几个发展商运营,而今香港南丰集团接手;黄金城道依赖周围领事馆的消费群,较早就把如今很多商业使用的地域餐饮、小众厂牌引入撬动街区活力。

对街区式商业而言,空间的物理形态固然重要,但是其内在商品与生活连结的可能性更关键,上海华山路就是典型的实例。经过华山路时,我大致丈量了华山路临街商业与马路的空间尺度,这10米的缓冲实现了行人和商业的彼此成就,换句话说,临街商铺的经营空间得到了延伸,而行人又渐进式地参与了空间而非直截单一的买卖。所以,商品与人的生活连结密度越大,从低频变成高频,城市的活力就越强,这样,新城不缺乏号召力,老城也不会掉队。

不论新城的街区式商业还是老城的商业街区,除了吸引不同性格的文创产业进入到街区,影响商品与人的生活连接的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交通,即如何让空间流动起来而不是阻碍空间流动。

在青岛西部老城区的大学路,三条车道中左右两条车道经常被车辆长时停靠占用,剩余的一条半左右为难,固然有人行道,固然有参天的左右搭手的法国梧桐,可是因为停靠、拥堵的车辆破坏了空间的完整,再多的咖啡、再多的匠心也不足以拯救老城。归根结底,路权之争也是空间之争、土地之争,与市民争利之心不改不除不忍不克,与青岛一样的任何一座城市的老城复活也将有心无力。《汴都赋》里,周邦彦有一段对当时街道的描述,可谓街区式商业之典范,如能此,才有复兴的可能——“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涂九轨。车不理轚互,人不争险易,剧骖崇期,荡夷如砥。”

实际上,不久前北京南锣鼓巷摘掉3A景区的帽子并不单是旅游层面的事情,归根结底,这是商业街区或者说街区商业的处境——独立的个性的非大众的品牌需要大量的人流量,然而,人流量一旦大了,以小吃餐饮、复制商品为代表的劣币就会充斥整个空间,空间的自然流动就无法实现了。北京的南锣鼓巷是这样,上海的田子坊是这样,成都的锦里是这样,苏州的平江路也是这样。

事实上,对南锣鼓巷、田子坊、锦里、平江路这类街区而言,物业的持有者大都是政府,它们应该也有能力控制、分配商业业态的比例。对地方政府来说,一味地追求商业利润是不应该的,既然是公共资源,考虑的应是商业价值而非商业利润,增加的应是社会体验而非社会抱怨。

一直以来,城市激进主义和城市保守主义是存在于城市体内的两种力量,它们出现的时候都以复兴的名义。只不过,城市激进主义的重点在兴,城市保守主义的重点在复,两者从来没有真正坐到一起,常常隔空喊话,换来的是一场又一场旷日持久又作用甚微的对抗。而且,这种对抗的损害根本上并不在于谁也没有说服谁,而是对抗的时间恰恰成为空间最难面对的问题——老化加速。(作者 王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