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硅谷核心区提级东部"未来之城" 补强城市发展要素

    更新时间:2016-04-29 12:02  

日前,蓝色硅谷核心区城市发展要素再次补强,4月23日,青岛19中在即墨宾馆召开2016年招生说明会,随着青岛19中在即墨鳌山卫街道的新校全面建成,2016级新生将全部就读于新校区,青岛19中今年首次面向即墨招收80名应届毕业生。作为重量级项目,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可供1万人就餐的食堂已经进入工程尾声,今年5月将完成交付使用。山大青岛校区一期工程今年启用之后,可满足10000名学生和2000名教职工学习、生活和教学科研的需求。

两个教育项目的推进,对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岛19中这个优势教育资源的落户,将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并对科技人才引进提供重要的软环境支撑。而实际上,青岛19中只是区域教育资源优化的一个缩影,山东大学将建立从幼儿园到中学的链条式教育体系。此外,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所带动的区域人口密度的提升,也将为未来的商业、旅游、地产、医疗、养老等诸多项目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即墨市委书记刘赞松在今年青岛市“两会”期间表示,未来的中国蓝谷将成为综合配套最完善、环境最优美、最适合创业居住的海洋科技新城。在新的一年里,中国蓝谷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打造青岛东部的“未来之城”。

教育先行完成链条式布局

目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一期建筑群建设已接近尾声,将在今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9月份首批新生将入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用地3000亩,一期工程今年启用之后,可满足10000名学生和2000名教职工学习、生活和教学科研的需求。除了6个学院从济南整体搬迁至青岛外,青岛校区还将新建海洋学院、财富管理学院和德国学院三个学院。另外,还会有包括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研究院、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院等8个科研机构整建制迁到青岛。

青岛19中新校区占地面积约254.4亩,建筑面积约10.8万平方米,按功能分为综合教学区、国际交流区、生活服务区、综合运动区,学生将全部校内寄宿。学校使用“小班化”教学,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青岛19中今年是第一次面向即墨招生,将招收80名成绩优异的应届生,新生入校后将全部就读于新建成的鳌山卫校区。

此前,山东大学附属小学及幼儿园已经于2015年10月16日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其中,附属小学办学规模为36班,附属幼儿园办学规模为15班,项目计划于2016年9月份竣工。作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大学附属小学及幼儿园将优先满足青岛校区教职工子女基础教育的需求,解除教职工后顾之忧,同时将为周边科研单位和社区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未来,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还将规划建设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初高中一体化中学),总建筑面积约7.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初中部36班,高中部48班。

这些项目的全面推进意味着,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经建立了由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构成教育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对于区域城市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发展需求最为迫切的教育资源的完善,必将带来整个区域承载能力的升级换代。

区域硬件水平全线提升

蓝色硅谷核心区确立了“1357”发展战略,即按照“打造国家海洋发展中心、建设国际海洋创新高地”总体目标,立足“滨海生态新城、海洋科研和海洋文化引领区、科技兴海示范基地”三大功能定位,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度假中心”五大中心,实施“海洋人才集聚、创新平台搭建、科技金融支撑、新兴产业培育、滨海旅游开发、特色新城建设、生态环境提升”七大工程,全力推动蓝色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人才引进、改革创新等重点工作,力争早日将蓝谷建成青岛骄傲、中国推崇、世界知名的海洋科技新城,为青岛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全球领先的海洋发展中心作出贡献。

按照规划,今年重点是加快搭建专业海洋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各类孵化场地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加快推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9月份正式启用,推动山东大学附属学校初中部、小学和幼儿园,青岛第19中学投入使用,打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加快推进蓝谷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尼姑山河、新民河、西山河等生态整治和环境提升工程,实施滨海公园工程,实施南泊河、温泉河、山大东路、硅谷大道等雨污水综合管网工程,建成中央商务区中心广场;完成“外切、内联、互通”的公交线网布局,开通7条公交线路,实现与青岛市内、即墨市区的无缝衔接;推进硅谷大道沿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确保建成区100%采用天然气为主、其他可再生能源为辅的清洁能源。

记者在现场看到,城际轨道交通正在进行紧锣密鼓地施工,连通滨海大道和于家沟的双排四车道公路已经基本建成,海创中心周边绿化已经基本成型,一个兼具宜人环境和交通便利快捷的区域正在形成。

记者注意到,随着周边城市发展要素资源的集聚,商业、旅游、养老等资源都在快速地崛起。地处冯家沟的一处养老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该项目背山面海、环境宜人,视野较好的楼层已经基本销售完毕。而随着人口密度的加大,温泉、鳌山卫甚至田横一带已经成为旅游旺地,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七沟、于家沟等以主打农家宴的村落都成为重要的旅游消费集聚地。

但记者也注意到,区域的快速建设也凸显了交通等配套服务完善相对缓慢的问题,目前区域公共交通还没有跟上区域快速发展的步伐。

高端涉海精英要素快速聚集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蓝色硅谷核心区坚持面向全球、着眼高端汇聚创新要素,累计引进210余个高端创新创业项目,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全国知名高校在蓝谷设立校区或科研院所。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正式启用,与英国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爱尔兰丁达尔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国家深海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成为“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母港;累计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整个蓝谷呈现出“海洋+”创新要素、“国字号”“中字号”科研项目、名牌院校、涉海涉蓝精英人才等优势要素快速聚集的良好态势,“五大中心”功能日益完善。

按照规划,蓝色硅谷核心区将突出海洋科技研发主题,瞄准国内外知名、行业顶级涉海涉蓝创新要素,吸引更多的涉海科研机构、大院大所、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全力推进现有重大“国字号”海洋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启动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东区建设、“深海众创空间”和海上试验公共平台建设,支持其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全力打造中国蓝谷发展的引擎、海洋强国建设的支撑、全球海洋科技的高地;协助筹建山东大学海洋气候环境模拟试验室;支持国家深海基地开展国家大洋考察与深远海资源开发保障母港课题研究;支持海洋设备质检中心联合中国船级社、中海油等机构联合申报海洋设备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建设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分中心;推动青岛中德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研究院、即发海洋生物研发中心、中航动力非晶材料研究院等项目年内竣工并投入使用;组织实施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产业化专项,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产业化项目不低于10个。力争年内涉海高端科研机构累计达到16家,建成各类海洋研发平台50个,不断扩大蓝谷国际海洋“朋友圈”。(记者 门国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