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青岛 回澜阁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更新时间:2016-04-25 16:10  

1892年,清政府青岛驻军在海边搭起了一座铁木结构、以木铺面的栈桥,长约200米,专供装卸军用物资之用。

德占青岛后,所有的货物均通过这座登陆桥(今青岛栈桥)卸下运走。因此,建造一条连接这座小码头、尽最大可能使交通顺畅、便捷的道路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产生了弗里德里希大街。德国人是不会把一座典雅、华贵的道路放在一个交通繁忙的港口当中的;登陆桥也注定了要成为一个寓意深远、造型精美的“摆设”,成为弗里德里希大街向大海深处的一个延伸,一个象征抑或一个城市的图腾。(青岛档案信息网《弗里德里希街、山东街与中山路》

360截图20160425154845650

栈桥和小港带动周边街区的巨大发展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改建后的桥身延长至350米,并在桥上铺设了轻便铁轨,专事运输由德国运来的军需物资、大港码头建成后,栈桥遂向市民开放。(百度百科 回澜阁)

1931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为适应旅游需要,投资25.8万元,由德商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桥身延长至400米,全部改用水泥铺面,并设有排水设备,桥南端增建半园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名“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亭柱。阁内为二层圆球形厅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回旋登上二楼。全部工程于1933年4月竣工。(百度百科)

360截图20160425154036017

当时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水上项目在此举行(资料图)

1953年更名为“中苏友好阁”(青报网)

360截图20160425154045576

上世纪50年代的栈桥回澜阁(资料图 青报网)

1953年,“回澜阁”更名为“中苏友好阁”,由郭沫若亲笔题写竖匾,悬挂于亭门之上,文革初期,此匾被造反派摘除。文革后恢复原名。(青报网)

1957年夏秋,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来青岛拍电影《海魂》,外景就选在栈桥、太平路和栈桥海水浴场”,当时赵丹、崔嵬、王丹凤等悉数登场,后来描写新凤霞在青遭遇的《闯江湖》等电影也都在栈桥取景。(半岛都市报)

作为青岛的城市命门,栈桥和回澜阁也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并广泛见诸于广告之中,比如青岛啤酒的商标上,比如栈桥白干酒。(半岛都市报)

 50年代初,青岛啤酒使用的是“灯塔”商标,后来在中国香港商人的建议下,商标中的灯塔改为使用至今的栈桥回澜阁,并于1958年在中国香港注册。(网络)

360截图20160425162524094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组织施工力量对栈桥进行了全面整修。桥南段采用16榀排架取代了原桥的34排桩。桥北端东侧新建了一座螺旋眺望台,原桥人口处的6根档车石柱,被彩色花岗岩宽石取代。(百度百科)

360截图20160425154058057

△上世纪80年代的栈桥回澜阁(青报网 资料图)

1992年1月1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度百科)

责任编辑:方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