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你知道“字帖”怎么来的吗?精品拓片展周六起在市博展出

核心提示: 古人曾在石头上刻下文字与图案,记叙、歌颂或是寄托信仰;也曾将书法名家的真迹摹刻在石头上用以观赏、临习和传承经典。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

淳化阁帖2

淳化阁帖

古人曾在石头上刻下文字与图案,记叙、歌颂或是寄托信仰;也曾将书法名家的真迹摹刻在石头上用以观赏、临习和传承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智慧的中国人发明了传拓的技法,即用墨及传拓工具将刻石、甲骨、青铜器等古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于纸上。传拓技艺传承至今,为我们存留了无数珍贵的文物拓片,成为具有丰富研究与欣赏价值的文献和书法艺术资料。

优选:千件馆藏拓片筛52件佳品

拓片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传拓千秋——馆藏精品拓片展》展出的是青岛市博物馆从逾千件馆藏拓片里精中选精的52件佳品孤品,几乎张张件件都是中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名碑名拓。碑刻拓片题材是市博时隔十五年后再度推出,部分藏品更是修复后首次展出。令书法爱好者沉浸在这美妙的传拓技艺、古老的碑刻文化与精彩绝伦的书法艺术之中。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碑刻拓片”中,展现了碑刻拓片所承载着的碑文书写者、刻工与传拓者的共同聪慧与努力。书写者先用朱墨将字直接写于碑石之上,后由刻工依此书迹悉心镌刻,并力求每个刻字都清晰无误。那些生于刀笔之下的碑文庄重整齐、坚韧有力,令人敬畏,拓印者会尽力将其风貌清晰地拓印下来。他们或用黑白分明的墨色,使拓片散发出浓浓的金石气质,或使用朱砂,令其呈现美丽的朱红色,赋予观赏者别样的感受。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先秦的“石鼓文”、存世量极少的29字秦“泰山刻石”、汉代书法“三颂”中的“石门颂”、“西狭颂”,以及汉代名碑“张寿碑”、“曹全碑”均同台展示。还有“北魏·曹望禧造像碑”、“唐·麓山寺碑”、颜真卿书写的“唐·颜氏家庙碑”、苏东坡撰写的“宋·齐州长清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赵孟頫手书的“元·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记碑”也都荟萃一堂。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漫长发展流变,也能领略书法名家传颂千年的笔墨风采。

揭秘:“字帖”到底从哪来的?

展览的第二部分“刻帖拓本”则介绍了“字帖”的由来。古时的文人学者曾把名家书法真迹摹刻于石板或木板之上(此类刻石或刻板称为“帖”),再拓印装裱成拓本珍藏、传世。遗存下来的拓本影印出版,就是今天用来欣赏和学习书法的“字帖”了。帖注重文字的形式与艺术性,不仅镌刻时要求完全忠于原迹,追求形神兼备,拓印者也会在拓印过程中分外细腻谨慎,确保拓片充分反映前人书法艺术的神韵。在这一部分,明拓“宋·淳化阁帖”、明拓 宋·大观太清楼帖、明拓“墨池堂帖”等名品一一展现了包括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等晋、唐、宋、元名家书迹。

展览的第三部分全形拓片向观众展现了将整个古物原貌立体的转拓到纸上这种不可思议的传统技艺。清道光年间六舟和尚发明了全形拓技艺,随之无数文人学者沉浸在了制作和收藏全形拓片的乐趣之中,而青铜礼器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全形拓的主要对象。全形拓上品结构准确,立体感强,细节到位,黑色层次分明,整体协调,流露出一种任何影像作品都无法取代的美丽,本身就是一件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全形拓要求拓印者熟悉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技法,但由于技法难,工序繁复,照相术成熟后,近乎失传,目前仅有故宫博物院尚有一二老师傅传习此艺。

本展位于青岛市博物馆东区一楼南北两个展厅,自3月26日起展出,展期两个月。展览对每件展品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对拓印的过程也有详细的介绍。市博还将在近期推出关于拓片制作的互动体验活动,敬请关注。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赵文源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周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