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孩子她妈走了,遗体已经送到了青岛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我们全家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昨天早晨,记者从“最小水饺工”盛如瑾的父亲盛晓处得到消息,盛如瑾的妈妈高兰已经去世,按照之前约定,家人已将遗体捐到青岛大学医学部。高兰是我市第600位捐献者。青岛早报从2010年起持续报道高兰身患“渐冻人症”,6年来一直在医院通过呼吸机维持生命,全家人靠经营“幸福人”饺子馆维持医疗费,盛如瑾小小年纪就帮着干活,很多爱心人士得知后纷纷去她家吃饺子或做义工,支撑这个家庭的收入。
现场>>>
亲朋好友向高兰道别
昨日上午,在位于青岛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的红十字生命奉献厅,高兰的亲友为她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见到高兰遗体的时候,亲友们还是忍不住哭出声来。“她是今天凌晨1时许走的,当时只有我在她身边。妻子灵魂走了,但她能用遗体和角膜回馈社会对我们全家的帮助,相信她在天堂也能安心。”盛晓告诉记者,昨天凌晨他联系了红十字会和青岛大学医学部接收遗体,早晨仅通知了家里的亲人和妻子生前的好友来简单进行了告别。盛晓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更多人,特别是那些一直关心他们家的好心人,他希望大家能理解让她简简单单离去,不再给大家添麻烦的想法。
告别仪式非常简单,亲友们一早闻讯匆匆赶来,脸上都挂着泪痕。“闺女啊,我的亲闺女,再让妈妈看你一眼。”高兰的母亲压抑不住情感,趴在遗体上哭泣,泪珠不断地从脸颊滚落。盛晓强忍着泪水,招呼着赶来的家人和朋友。盛如瑾身上还穿着校服,站在角落里不停地抽泣,嘴里呜咽地低声呼唤着 “妈妈”,不停地用手背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因为非常悲伤,她在家人的搀扶下才能勉强站稳。
和高兰告别后,家人互相搀扶离去,盛晓最后看了妻子一眼,泪水终于忍不住挂满了脸庞。
讲述>>>
捐献遗体角膜因感恩社会
高兰被发现患有“渐冻人症”时是2010年,当时女儿盛如瑾10岁,上小学五年级,如今6年过去了,盛如瑾已经16岁了,读高一的她比以前更加懂事,感恩社会帮助,也更加体谅年迈的爷爷奶奶和辛苦的爸爸。今年2月,高兰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脑死亡,盛晓和盛如瑾作为捐献执行人与市红十字会签下了捐献协议书,将高兰的遗体和角膜捐出来,用于医学教研以及帮助他人重见光明。“盛如瑾和她爸爸当时是一笔一划地签上自己名字的。”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回忆。
“其实,这个想法已经在我脑海里徘徊了很长时间,因为这种病罕见,无法治愈,将她的遗体捐献给医学教研部门,让他们做研究,或许能给其他患者一些帮助。这些年帮助过我们的人很多,有专门来我们店里吃一盘饺子,扔下100元钱就走的好心人,也有很多来店里做义工帮我们包饺子的志愿者,我们无以为报,做这个决定也算是我们感恩并回馈社会,感谢所有人对我们这个家庭的关爱。”盛晓说,捐献的想法在3年前高兰还能说话的时候,他们两口子就私下交流过,妻子也同意这个决定,2年前妻子病情加重,基本没法交流,直到去年底医生通知已经到生命末期了,他才和全家商量后最终做出了捐献决定。
“这是我们为妈妈做的最后一件事,希望妈妈的角膜会让眼病患者重见光明,有人继续替妈妈看着这个世界。”盛如瑾说,从妈妈病了后,她也觉得自己懂事了很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的饺子馆,都会有很多好心人关心她。
进展>>>
一只角膜已用于患者
昨天中午,市眼科医院红十字眼库专家来到青岛大学医学部,手术取下了高兰的两只眼角膜,并为她安装义眼恢复遗容。“因为她比较年轻,眼角膜的质量非常好。”市眼科医院专家陈召利介绍,经过处理的眼角膜保存周期大约1周,他们将选择合适的患者尽快手术移植。
昨天下午,记者从市眼科医院获悉,高兰的一只眼角膜已经手术移植到一名角膜溃疡患者,手术成功。另一只眼角膜计划今天手术移植给另一名患者,这两人将因为高兰的捐献而重见光明。
计划>>>
饺子馆还要继续经营
“饺子馆我们还得继续开下去,要把女儿培养成才。”盛晓说,这些年为了给妻子治病,总共花了近百万元,其中有爱心人士的捐款,也有很多亲友的借款,他还要努力赚钱还债。
盛晓告诉记者,这些年在他们家的“幸福人”饺子馆中发生了太多温暖的故事,是他们全家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还记得有网友来吃完饺子,放下一摞钱就走了;袁承本和袁桂芳夫妇那几年几乎每天都来店里做义工,帮着包饺子,连参加活动获得的冰柜也捐到饺子馆里……”盛晓眼眶充满了泪水,之前他能做的只有用语言感谢大家的帮忙,因为每天的营业收入,他要送到医院给妻子交治疗费,这样6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家并没有垮,而是充满了感恩的力量。
“以后还是希望大家常来吃饺子,但不要再像以前那样放下百元大钞就走,该多少钱我就收多少钱。”盛晓说,妻子走了,他们家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交医疗费了,能通过正常经营赚钱,慢慢还债了。
新闻回放
向这个家庭献一点爱心
这曾经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妈妈高兰在一家工厂里当会计,爸爸和爷爷奶奶开了一家饺子馆,再加上盛如瑾这个开心果,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于是,他们给家里的饺子馆起名叫“幸福人饺子馆”。可是,2009年,妈妈被诊断出“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渐冻人症”,从那以后,盛如瑾的生活就全变了。爸爸需要常年照顾妈妈,两个老人支撑着家里的生计,上小学五年级的盛如瑾也成了小水饺工,包饺子,端饺子,样样都拿手,一天能包1000多个。
2010年8月,青岛早报最先报道了这个家庭的故事,为给高兰治病,这一家人就靠着这个水饺店支撑,早报给予了持续关注。不少社会上的好心人闻讯而来,为这个家庭献上一点爱心和一份力量。
“一夜长大”的盛如瑾也感动了岛城,被评为2010年度“感动青岛”十佳人物。
延伸
岛城已实现601例捐献
从1982年沈福彭老先生成为我市第一例遗体捐献者,到昨天我市遗体捐献数量已经达到601例。“高兰是第600例,下午我们又从即墨接收一名68岁因癌症去世老人的遗体,所以目前已经是601例了。”青岛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高级实验师刘志才介绍,特别是近3年来,随着大家的思想逐渐开放,每年都有60至70位捐献者,今年到昨天已经有18名捐献者。这样,医学院的学生们在上解剖课的时候,动手机会就会更多。
市民如果想在去世后捐出自己的遗体或器官,可到所在区市红十字会或直接到市红十字会领取志愿捐献遗体登记书,填好志愿者本人意愿及直系亲属作为捐献执行人的同意意见。
2004年青岛红十字会与福宁园公墓联合建设了“奉献林”,所有捐献遗体、器官或角膜等的志愿者在实施捐献后,红十字会都会将其名字刻到奉献林内的纪念墙上,供人瞻仰。
(记者 孙启孟 刘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