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了?咱今天测测心电图和血压。 ”在一位87岁的脑血栓病人家里,刘坚一边麻利地取出仪器,一边问候着老人。 “这是你中午饭?你这个胃哪能吃凉的,等会儿,我走的时候给你加加热。 ”老人躺在床上,乐呵呵地看着刘坚把饭菜放进锅里,熟练地开火加热。 “大娘,你还有半个月就过生日了,把身体调理好了,我给你买蛋糕。 ”刘坚是热河路鼎泰祥中医院的家庭病床科大夫,在他的脑子里,社区60名失能老人的住址、生日、病史甚至是家务事都一清二楚。他知道独居老人家锅碗瓢盆的位置,知道老人保姆的电话号码,老人家因病而起的纠纷,老人和子女的沟通不畅都是他要管一管的事。 5年里,他守护着这些脆弱的老人。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赵黎
天天见面 5年里大夫成编外家人
家住贮水山路的85岁的张女士卧床已经17年,虽然大医院就在几条街之外不远的地方,但以前,老人每次有毛病,即使是发烧去医院,也得动用120救护车。 “她不能动,我们又搬不动,跑一回医院特别折腾。 ”女儿已经64岁了,说起母亲几次病危,几次住进重症监护室的经历,她说老人遭罪,他们也是每每筋疲力尽。 “我母亲心衰,脑血栓偏瘫,各种慢性病,前几年又得了种很怪的疱疹病毒。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时候,医生巡诊,检查完她的身体,就跟后面的实习医生说,7种疑难病,我母亲得了4种,都成临床教学课本了。”为了照顾老人,四个子女轮流值班,即使这样,没有专业的护理指导,姐弟几个人还是手忙脚乱。
2010年,社区家庭病床的政策出台,张女士的子女认识了刘坚。刘坚是热河路鼎泰祥中医院的家庭病床科医生,按照医院的工作要求,凡是办理家庭病床的病人,医护人员会每个月至少上门服务8次。 “刘大夫就像是我们家的私人医生,老人有什么症状,一个电话人就来了,不用挂号不用排队,大夫拎着心电图机和抽血化验的一起就在老人床边诊断,该怎么上药,怎么护理,刘大夫也是手把手教我们。老人各种综合征,光指望西医也不行,刘大夫就叫上中医大夫,床边会诊。”张女士的大女儿告诉记者,这个随叫随到的刘大夫每个月上门可不止8次。 “5年时间,刘大夫跟我们一起照顾老人,就像一家人一样。有时候老人晚上不舒服,我们几点打电话刘大夫都耐心地解答。”除去政府补贴的费用,家庭病床每3个月结算一次,张女士因为用药较多,3个月的自费部分费用大约在200元左右。刘坚介绍,大部分的卧床病人不需要再自掏腰包。
刘坚在给张女士做检查,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睡着的老人醒了,一见是刘大夫,老人高兴地咧开嘴,用含混的声音和刘大夫说着什么。“我妈一会儿糊涂,一会清醒,一些从小一块长大的老姊妹都记不起来了,但她认识刘大夫。 ”家人说。
听啥买啥 固执老人只听大夫的
常年卧床,再坚强的人也有烦躁的时候。 “特别是心脑血管病人,这么多年相处,我觉得有时候他们病后就像变了一个性格。”刘坚说,有时候病人需要的除了身体上的治疗,还有精神上的安慰。曾有病人夜里打电话给他,诉说儿女和自己的矛盾,也有人谎称不舒服,让医生天天上门,就为了跟刘坚聊聊天。 “社区有个陈老先生,86岁了,因为脑血管后遗症瘫痪在床,他生病之前是个特别明事理的老人,温文尔雅,但子女说,从医院里回家之后,老人变倔了。为了排解情绪,老人天天听广播,听到广播里的广告就要买,不管是养生酒还是收藏纪念品,不管是治什么毛病的药,只要是他听到了广告,就一定要儿女给他买回来。他的孩子们劝他说家里不需要这些东西,他就发火,批评子女惹他生气。我上门巡诊的时候遇到他发脾气,女儿被他气得直抹眼泪。 ”刘坚自告奋勇做起了老人的思想工作,他先从健康角度入手,告诉老人他的身体状况不敢乱吃保健品,更不能喝酒。刘坚慢悠悠地说理,老人竟然没反驳。 “我给他看了5年的病,老人还是很相信医生的,我劝了两个多小时,他家里人说,比他们说了20天的话还管用。 ”那天,刘坚巡诊完已经是晚上8点。这样的加班,5年里是常态。“我尽量每天多跑几户,老人们都盼着。不过看病的时间没法估算,不好好嘱咐一番我不放心。 ”
熟记生日 给病榻上的老人送鼓励
社区老人宋徐氏92岁了,子女年纪大顾不上老人,吃低保的老人多数时间由社区送时服务的志愿者照看。因为经常上门巡诊,刘坚成了这个家最信任的编外人员。他知道老人的药放在哪里,他谙熟老人家的市政公用卡位置,老人家的厨房里,刘坚可以熟练地帮老人做顿热乎的午饭。 “有一些我做不到的,就通知老人的子女,我有他们的电话号码。 ”因为鼎泰祥中医院的位置和老人家不远,家里人联络不到老人了,都会打电话给刘坚,让他帮忙照看下。这些不是刘坚的分内事,却是他割舍不下的心头事。
“我给家里人添了不少麻烦,害得刘大夫还得来看我。我跟他说你别管我了,他说我是这个小区里面最坚强的,他都把我的故事当榜样讲给其他病号。”王春雷老人因为脑溢血后遗症瘫痪,卧床6年,他说刘大夫的生日礼物总能让他激动好几天。社区老人的生日他记得一清二楚。 “我没有特意去记,但常翻病历就会看到,特别是要判断病情,会留意年龄。 ”5年里,刘坚记下了60名失能老人的生日,生日的时候他送出的小礼物或是蛋糕都能给躺在床上和病魔斗争中的老人带去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