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历经15载铸"国之重器"

来源:青岛晚报    更新时间:2016-03-08 09:40  

经过15年多的酝酿、谋划、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于2015年正式建成并启用运行,这标志着我国首个以海洋科研为特色的国家实验室正式“扬帆起航”,并为中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筹建历时15年实验室建成启用

2000年8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所、国土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驻青海洋科教单位负责人共同向科技部提出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议。 2004年11月,五个共建单位经各主管部门同意,共同向科技部报送建设申请报告书,并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 2005年6月,科技部、山东省、青岛市和五个共建单位的主管部委签署省部共建协议,并成立省部共建协调领导小组。2006年,科技部形成“关于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的报告”上报国务院。至此,工作重心全面转向筹建海洋国家实验室。随后,科技部决定启动10个重点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名列首位。 2008年5月,山东省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决定,省、市政府先期各投入5000万元,用于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山东省、青岛市把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全力推进,省市新增投资3亿元用于海洋国家实验室二期建设。2012年3月,由青岛市新增投资9亿元,全面启动基建工作。 2013年12月18日,科技部同意将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定位“潜海、探洋、登极”迈向一流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是全国第一个、世界第七个正式运行的海洋国家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在国内无先例可循。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下设8个功能实验室和大型科研平台、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四类主要科研组织形式以及服务管理机构。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成运行,其定位和方向就是“潜海、探洋、登极”,着力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支撑打造中国蓝谷,引领我国从认识海洋向经略海洋迈进,努力实现海洋强国梦。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目前拥有建设“海洋科技国之重器”的优势和潜力。未来,在资源方面,依托青岛集聚的一批大型科考船、深潜器、水下机器人等重大科研设施,整合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资源共享平台。2016年1月30日,海洋国家实验室组织包括3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就“十三五”期间建造中国大洋钻探船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了深入探讨。大洋钻探船是一国海洋科学发展水平最具标志性的象征,是建设海洋强国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之重器。这一大科学工程,不仅将极大提升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深海研究能力与国际地位,实现我国深海钻探跨越式发展,而旦也将提升我国深海资源勘探能力与水平,牵引我国深海工程技术与设备实现“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

成果打造国际一流“深海众创空间”

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结合青岛海洋科技工作基础和优势,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已经确定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利用、海底过程与油气资源、海洋生态环境演变与保护、深远海和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资源、海洋技术与装备等六个重点研究方向。近期,正在筹划开展海洋动力过程与环境安全、海洋生命过程与资源开发利用、洋陆过渡带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等三大科研任务研究。 2016年3月3日,国家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启动会召开,此项目的运行及顺利进行,将为“透明海洋”计划的实施及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担负着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中国蓝谷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历史使命。为进一步彰显海洋科技特色,完善海洋科技全创新链布局,目前已在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周边规划配套400万平米海洋专业孵化器,300万平米人才公寓。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推进科研机构、企业在创新链上下游之间分工合作。按照“科技成果+专家服务+科研设施”的系统解决方案促进成果熟化。探索建立天使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专业基金池,与银行、风投等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合作开展资本运作,综合运用科技金融手段撬动社会资源促进成果产业化。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改革试点,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深海众创空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梁超

责任编辑:孙源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