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市政府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重点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保持了经济稳中有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十二五”规划顺利收官。为鼓励改革创新,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市政府系统创新工作案例评选活动。从今天开始,青岛早报开设专栏,展示2015年部分单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政府系统创新工作
案例 1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市教育局在创新学前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落实政府责任,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做足了文章,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
百姓故事
公办园招75人报了177人
适龄儿童就近上幼儿园,让家长们一度十分紧张,因为公办幼儿园招生人数有限,报名人数一多,家长们就捏了一把汗。今年4岁的辰辰去年报名幼儿园,他的父亲陈先生一直打听幼儿园的报名情况,离家最近的幼儿园是海伦路幼儿园,但这家公办园只招75人,却有177人报名。陈先生介绍,报名派位那天,家长们聚集在幼儿园处等待结果,得到的信息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儿童有88人,另外89人因户籍情况不符合入园条件,幼儿园已经提前沟通。即便如此,也有13个小朋友很可能与海伦路幼儿园无缘。“说是那天下午要电脑派位,心里挺紧张,如果等第二次报名,恐怕就找不到好的幼儿园了。”
幼儿园也给家长们提前准备了“定心丸”,海伦路幼儿园去年新投入使用的鸿雅分园也开始招生,条件和师资力量都是共享海伦路幼儿园的,招生人数90人,虽然首次招生,但报名人数远远超过名额。记者了解到,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孩子,幼儿园提前沟通后,将一部分孩子分流到鸿雅分园,距离并不算太远。
尽管得到多数家长的谅解,但海伦路幼儿园大门外的等待气氛依然十分紧张。辰辰的父亲陈先生把所有的材料递交后,一直没敢离开太远。
最终的结果是皆大欢喜,陈先生说,幼儿园园长当场宣布:共有88个小朋友符合就近入园条件,综合考虑后,决定全部招收,其他不符合条件的,可以到鸿雅分园就读。园长说完这句话后,紧接着就是近百名家长的热烈掌声,家长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感觉太激动了,万一派位减下来13个孩子,摊到谁家都很难受,二次报名哪有好的地方,离家的距离估计会很远。”陈先生表示,得到这个好消息后,家长们依然不放心,蜂拥到幼儿园分班的名单前,找到自家宝宝的名字,才算最终放心。
海伦路幼儿园有关负责人介绍,75人增加到88人,这些孩子分到几个班级里,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们也希望周边的孩子能有机会就近入园,解决家长的困难。前年未实施就近入园时,全市北区户籍的适龄儿童均可报名海伦路幼儿园,报名人数是招生名额的4倍多,只能通过派位来确定招生名单。实施就近入园后,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主要做法
投入经费支持学前教育
市教育局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地方立法的重点,2013年出台 《青岛市学前教育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青岛市学前教育三年 行 动 计 划 (2014-2016年)》,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并先后出台了学前教育布局规划、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标准、收费标准以及早期教育机构管理等20余个配套政策。
明确政府投入责任,规定区(市)政府财政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比例达到5%、不举办高中的区达到10%,并逐步提高。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按每生每年850元标准拨付,并随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同步提高。按照区市为主、市级奖补的原则,市、区市两级分别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学前教育。
突出公益保证孩子入园
大力加强公办园建设,一方面,优化设点布局,在新建居民区加强公办园新建工作;同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补助等制度,积极扶持国企、部队、高校、村(社区)集体办园发展,目前市及各区(市)政府举办的实验类幼儿园纳入财政拨款范围,每个镇(街道)至少举办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园并通过省级标准化认定。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出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办法,对经政府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园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2400元的标准予以定额补助,并通过合作办园等途径多形式发展普惠园。
着力推进以农村幼儿园为重点的标准化建设。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29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69所,提供优质学位17万个。目前,全市各类早教机构达到500余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向婴幼儿家庭提供11万人次免费早教指导服务。同时,多渠道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通过建设爱心幼儿园、综合奖补等措施,解决了近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
加快改革创新就近入园
全市着力破解幼儿教师编制紧缺难题,增加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2148个。探索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奖补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区市所需经费80%以上的比例将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列入区(市)、镇(街道)财政预算,到2016年全市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将达到公办幼儿教师平均工资的70%以上。
在资源充足、条件成熟的片区探索实施适龄幼儿相对就近入园,封闭小区内的幼儿园优先满足符合条件的小区内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幼儿园招生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或者测查,不得将幼儿参加早期教育指导作为入园的前置条件,不得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文化课内容,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小学文化课学习,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成效明显
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面普及
截至2015年底,全市在园幼儿达24.1万人,入园率98%,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面普及,有效解决了“入园难”问题。通过幼儿园招生制度改革,主城区三分之一的幼儿园实行了就近入园,让幼儿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良好的学前教育。通过开展公益性早期教育,为全市80%以上的2-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了免费的婴幼儿科学教养指导。
通过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市幼儿园达2354所,90%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学前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残疾儿的入园机会,真正实现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的宗旨。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科及以上学历幼儿教师所占比例达72%。全市省、市示范类幼儿园增加到570余所,占幼儿园(规模三个班以上)总数比例达35%,幼儿园整体办园质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创新领先
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全国推广
岛城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政策框架。《青岛市学前教育条例》是省内首个学前教育立法,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只有青岛、宁波、杭州进行了学前教育立法;《青岛市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1-2015年)》是全国首个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同时,率先在全国出台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同类城市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青岛出台学前教育倾斜政策》为题在全国推广我市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经验。
在学前教育立法中规定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予以明确,开创了国内学前教育立法先河,并明确提出,从设施布局、教师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大力发展公办园,形成了公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我市教育系统在全省率先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了区市财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定额奖补的农村幼儿园建设经费奖补机制;在计划单列市中率先建立农村集体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保障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需求,并将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保险所需经费列入区市、镇(街道)财政预算,保障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待遇,稳定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因学前教育改革力度大、成果显著,2011年我市分别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山东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2013年底,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4个早期教育试点地区之一。 记者 于顺 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