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举措,逐步建立起了以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水产种苗业、水产加工业和海洋捕捞业“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渔业体系。昨日,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15年我市预计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48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09.1万吨,水产品产值141亿元。
发展
远洋渔业产量增幅全国第一
2012年以来,我市将发展远洋渔业作为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促进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战略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争取国家建船补贴3.16亿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3760万元,远洋渔业企业由 “十一五”末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27家,批建远洋渔船133艘,其中正在作业91艘。 2015年,预计完成远洋捕捞产量14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末的46倍和12倍多。我市远洋渔船平均功率、平均吨位、远洋渔业产量增幅皆居全国第一,总产量位居全国各城市第四,计划单列市第一。
民生
渔民保费补贴比例超九成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改善渔民民生,扎实推进政策性渔业互保,渔民保费补贴比例达到95%,居全国领先,全市入保渔民1.41万人,人均保额达38.8万元,保额总数达到60亿元。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作,通过上门指导、授课培训、发放资料、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渔民提供全过程、多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聘请专家、编写资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渔民进行实用技术授课培训,“十二五”期间共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人员10000多人次。
资源
大力推进渔业资源养护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加快推进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增殖放流累计争取各级财政资金1.27亿元,放流水产苗种58亿单位。截至2015年底,全市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投放人工鱼礁礁体150万空方,建成王哥庄海域、斋堂岛海域等7处增殖型海洋牧场和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其中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于今年8月建成,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处公益型海洋牧场。
通过海洋牧场建设,结合增殖放流,青岛近海的渔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主要经济渔业品种及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等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实现了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海上娱乐及海水增养殖发展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产业
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十二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驻青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大力开展水产良种的研发攻关,已建成国家级水产良种场8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水产良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
以生态安全健康为方向,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截至目前全市60%池塘完成标准化改造,总面积达到7万余亩,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110万平方米,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500余个,2015年预计水产品总产量110万吨。积极推动城阳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全市发展水产品加工企业240多家,其中100余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和欧盟认证,成为国内获此类认证最多的城市。积极培育休闲渔业,全市休闲渔业已从渔家宴、渔家乐等传统的以食为主的方式向玩、游、乐并举的方向发展,极大促进了渔区劳动力转移。
“十二五”渔业
大数据
1. 2015年预计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48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109.1万吨,水产品产值141亿元。
2. 2015年,完成远洋捕捞产量14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为“十一五”末的46倍和12倍多。
3. 截至2015年底,全市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投放人工鱼礁礁体150万空方,建成7处增殖型海洋牧场和崂山湾公益型海洋牧场。
4. 建成国家级水产良种场8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处。
5. 发展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8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19处,省级休闲海钓基地3处。
6. 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25处,建成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11处,获国家"三品一标"认证水产品130余个。
■新闻延伸
渔业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集中实施了渔船安全保障工程,免费为1152艘60马力以上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船载终端,为997艘渔船配备了AIS避碰终端,为1700艘大马力渔船安装了救生筏,为渔民配发救生衣2万件,有效提升了渔船救助能力。建设了渔船信息管理系统和渔业安全生产短信平台,同时加快渔船信息化手段监管升级改造工作,为所有渔船8300余艘安装了电子身份标签,实现了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着力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加速推进标准化进程,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25处,建成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11处,获国家“三品一标”认证水产品130余个,组织抽检养殖水产品和水产苗种3937批次,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始终保持98%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周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