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时节,素有青岛食用菌之乡之称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的种植基地中,白白胖胖的杏鲍菇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悄然生长,一墙之隔的加工室内,来自周边村子的村民正有序地剥皮、切片。通常情况下,早上采摘的杏鲍菇经过分选、加工,下午就被装车销往全国市场。青岛已成为农业部及省政府规划的食用菌重点产区和集散交易中心,现有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产量30万吨,产值约16亿元。
产量占青岛市场半壁江山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这里有一家全市唯一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种植基地,生产的杏鲍菇占据了青岛市场一半的销售份额。 “这里就是我们的出菇坊,一天差不多能出15吨杏鲍菇,其中有8吨销往全国市场。 ”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江富带着记者来到厂房式的基地,走廊两侧是46个出菇坊。菇房干净整洁,外观与普通厂房虽无两样,但地暖、空调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进入其中一间菇房,里面弥漫着淡淡的菇香,一排排“书架”整齐排列着,不过“书架”上摆着的不是书,而是生长中的杏鲍菇。
由于杏鲍菇都是成簇生长,看上去像是一面白墙。两排杏鲍菇间隔只有30多厘米,人行走起来都非常费劲。宋江富说,杏鲍菇的成长过程需要12道工序,需要生长60多天后才能采摘。据介绍,菇体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均由传感器和电脑操控,工人只需根据催蕾、梳蕾等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进行调节。
周边村民基地内当工人
46个出菇坊里种植的杏鲍菇采摘时间不一,这就保证了基地每天都有杏鲍菇采摘上市。记者跟随宋江富在基地走了一圈发现,这里有专门生产菌袋的加工室,工作人员身穿消毒服,忙碌地加工杏鲍菇的“温床”——菌包。记者看到,一旁的加工车间也是一番忙碌景象,工人员带着帽子、口罩,穿着工作服,有的负责清理杏鲍菇的根部,有的用机器把杏鲍菇切成片,有的负责封口装箱。
“我们就是大村镇的村民,每年到这个时候家里也没什么事,我们就来这里帮忙,一个月差不多能赚两三千块钱,正好赶到过年挣的钱全当过节费了。 ”工作人员周师傅说,和她一样来基地打工的村民很多,每天早上五六点来摘杏鲍菇,一直干到下午四五点下班,估计到了腊月里更忙。
春节前后是销售旺季
一个小小的杏鲍菇,经过工作人员的加工,可以分成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大菇蕾、小菇蕾、菇芽、菇片十个等级,消费者对于杏鲍菇的任何烹饪需求都能够满足。宋江富说,基地目前具备杏鲍菇前期培育、生长、后期加工的工厂化栽培链条,如今类似的工厂化栽培种植基地全国共有90家。
宋江富告诉记者,每年的春夏之际是杏鲍菇的淡季,由于各类新鲜果蔬较多,杏鲍菇的销售情况一般,但是到了秋冬,尤其是春节前后就是销售的旺季,去年同期批发价格一度达到了每斤7元,上海、北京、陕西等地的商贩都来下订单,杏鲍菇最远卖到了内蒙古。如今,种植基地从周围的村子里聘请了近200位村民前来帮忙,力争让更多外省居民尝尝青岛产的杏鲍菇。
新闻链接
青岛年产菌菇30万吨
大村镇以建设“菇香小镇、景秀大村”为总体目标,主打食用菌产业发展“名片”,目前全镇有60多个村5000余农户参与食用菌种植,种植品种6个,年产各类菌菇3万多吨,年销售收入近5亿元,“大村香菇”、“大村黑木耳”已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大村镇还计划建设覆盖面更广、技术含量更高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西海岸食用菌专业交易批发市场
据了解,青岛有杏鲍菇、白灵菇、真姬菇、秀珍菇、姬松茸等20余个大类90余个品种,已经形成10余家知名企业,培育了多个菌类名牌产品。青岛是农业部及省政府规划的食用菌重点产区和集散交易中心,现有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产量30万吨,产值约16亿元。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于波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