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指标,“十二五”期间,全市GDP三年跨过三个千亿台阶,去年更是达到8692.1亿元。今年即将迎来五年内第四次千亿台阶的跨越,GDP有望突破9000亿元。与此同时,无论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消费支出也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1.3%。收入增加,也带动着购买力的增长,截至2014年底,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较2010年增长37%,全市人均收入较2010年增长53%。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李沛
【身边的变化·数据】
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增一半多
根据市统计局的统计分析,“十二五”以来,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总量规模持续增长, 2011-2013年分别实现生产总值6615.6亿元、7302.1亿元、8006.6亿元,三年跨过三个千亿台阶,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92.1亿元,较2010年增长近五成,年均增长10.1%。前三季度青岛实现生产总值(GDP)65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按照这一速度,今年青岛GDP总量即将突破9000亿元,实现五年第四个千亿级的跨越。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以来,随着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4年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588.97万人,同比增长3.1%,较2010年多出48.63万人,年均增长2.2%;其中第三产业2014年吸纳就业人员250.61万人,同比增长8.2%,高出全市增速5.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二产成为全市吸纳就业主力,并拉动全社会就业提速增长。 201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4年来均保持在3.2%以下。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十二五”以来,随着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2014年青岛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294元,自2011年以来,年均增长11.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61元,自2011年以来,年均增长13.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2011-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3.0个、0.6个、2.8个和2.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青岛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016元,较2010年增长37.0%,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08元,较2010年增长62.2%,年均增长12.9%。 2014年城乡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为35.7%和33.8%,较2010年均分别降低了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加优化。
【身边的变化·亮点】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41%
“十二五”以来,我市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2014年末,新型农村社区累计开工304个,建成117个,24.5万农民搬进新居;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实施23处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人口覆盖率达到85%;完成1326个村电网治理;县乡公路、中小河道治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2014年末,我市城镇人口达到618.85万人,较上年增加11.8万人,同比增长1.94%,高于全市常住人口增速(0.92%)1.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68.41%,比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
投资推动基础建设提速
2011-2014年,我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257.6亿元,占投资总量的17.7%,年均增长6.7%。在此期间,青岛市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在一批公共轨道交通、重点区域配套工程和文化休闲设施等重大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速,2012年-2014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2487.9亿元,年均增长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6%;2014年,在青荣城际铁路、青龙高速公路、万达东方影都等大项目的大力推动下,青岛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再次提升,全年完成投资997.1亿元,增长17.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7.3%。
“十二五”以来,我市城市建设成果斐然,青岛胶州湾隧道、青岛胶州湾大桥相继开通运行;地铁2号、3号线进展顺利;青荣城际铁路即墨至荣成段、海青铁路开通运行;胶州湾高速拓宽、重庆路改造、新疆路高架、金水路拓宽、世博园及周边配套设施建设顺利完成;铁路青岛北客站建成启用;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董家口港区加快建设;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扎实推进。
互联网用户达697.4万户
全市铁路旅客周转量由2010年的145.48亿人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73.58亿人公里,年均增长19.3%;机场、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10年的35028.4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47721.9万吨,年均增长8.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由2010年的1201万标箱增加到2014年的1658万标箱,年均增长8.4%。
全市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010年的1991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6万户,年均增长7.1%;移动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950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1300万户,年均增长8.2%;互联网用户2014年末累计达到697.4万户。
【身边的变化·人物】
来青卖海鲜,买上新房安了家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原籍临沂的李益民一家,扎根青岛创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初来乍到的生意人变身农贸市场零售大户,再到通过移动互联网推广将自家海鲜卖到全国。李益民一家在将自己的生意做大的同时,生活水平也有了巨大的飞跃。
2007年,李益民一家搬到青岛,在黄岛路市场租下一个摊位,开始了在青岛的打拼,初来乍到的李益民看到周围商户都在热火朝天地卖海鲜,于是也开始做起了海鲜生意。由于起步较晚,再加上黄岛路市场消费群体本身消费能力一般,最初一两年,李益民的海鲜生意并没有太大起色,他仔细观察发现,每到旅游旺季都有大量外地游客来到青岛,而中山路几乎是游客们的必经之地。很多游客来青岛想吃到当地最纯正的海鲜,但去外面餐厅吃价格又太高,为什么不把海鲜直接卖给游客呢?让他们把海鲜直接拿到餐厅加工,这样就以最实惠的价格吃到质量最好的海鲜。李益民改变了经营策略,平时进货除了普通的蛤蜊、扇贝外,还偏向于帝王蟹、澳洲龙虾这样的海鲜,满足了很多游客尝鲜的需求。从2010年开始,李益民的海鲜摊终于打开了局面,每到旅游旺季,李益民的海鲜摊几乎都是爆满。随着生意的逐渐好转,收入也眼看着提高,每年的收入能达到近十万元,李益民把全家人都接到了青岛,并且在市场附近租了一套二居室。
最近几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李益民也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由于客户以外地游客居多,每一个在店里消费的游客李益民都会加上对方的微信,即便是离开了青岛也可以通过微信订货,李益民通过快递寄到客户手中,对方可以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转账。而在店内的销售中,李益民通常会以较低或者保本的价格销售。李益民发现,客户通常消费满意之后会成为店内的忠实客户。如今,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已经占到了全年销售额的八成以上。 “我不懂什么是互联网+,但是通过互联网我们的客户已经遍布全国了。”李益民告诉记者。凭借着广阔的客户资源,李益民的生意已经摆脱了淡旺季的困扰,年收入相比五年前也翻了翻,靠着薄利多销的销售思路,每年全家人的收入达到20万元,前不久,李益民在李沧买上了新房,全家人在青岛也有了正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