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学人智库发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在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死亡质量指数”的调查排名中,英国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大陆则排名第71。
几近倒数的排名,一方面让人尴尬,另一方面,也提示着中国,要高度重视“死亡质量指数”这个概念。根据相关资料,“死亡质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向成人提供的姑息治疗的质量。而姑息治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简单说,姑息治疗指的是很多病无法治愈,但是可以缓解痛苦,属于“人道主义医疗”,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通过姑息治疗,可缓解90%以上的晚期癌症患者中身体、社会心理和精神问题。
其实姑息治疗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和发达的医疗方式,它是人道主义医疗行为的一种,但是在中国,它还刚刚停留在朦胧的被认识的阶段。
需要进行姑息治疗的并不仅仅是癌症晚期患者,也包括一些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久治不愈的患者,这些人因为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并且在身体或者心理上遭受各种考验而产生各种不适和不能忍受的感觉,他们需要用姑息治疗的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是维护了整个癌症和慢性病患者的生存尊严。
但观念之变尤其是事关生命话题的改变在中国尤其难,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信奉的是生命无价,只要有一线希望,哪怕是让患者付出巨大代价或者尊严,能够延续几天的生命也是值得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些癌症晚期患者在医院被检查出来之后,作为患者家属,他们往往会对患者本人隐瞒真实的病情,而这无疑更加加重了患者本人的思想负担,因为他可能会因此更加担心自己的病情,从而引发更坏的结果。
再比如对于一些癌症晚期或者慢性病患者,患者家属为了延续患者生命,往往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盲目开一些昂贵的进口药,但其实对于改善癌症晚期病患并无多大意义,这种情况下,反而增加了患者本人对家人的“负罪感”,更不利于健康。
所以作为姑息治疗的实施主体——医院,有必要在临终关怀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量培养对姑息治疗尤其是引导患者转变观念的专业性人才。当前姑息治疗在中国最大的问题除了财力支持上的缺乏,更缺乏的是相关的专业人才,而“死亡质量指数”排名第一的英国,患者甚至在社区就能得到非常专业的姑息治疗,而反观我国的大型医院,能够有专业水准进行姑息治疗的也是极少数,差距非常大。
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应该是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逐渐认识和接受姑息治疗的目的、意义,打下一个良好的观念基础之后,然后再逐步加大医院姑息治疗方面人才的培养和科室、床位的投入,以点带面,逐渐把姑息治疗引入到日常的诊疗行为中去。
需要强调的是,姑息治疗绝不仅仅是给晚期病人做做心理辅导,让其减轻病痛,而是建立一整套针对此类病人的治疗、救护、心理疏导等一体化的健康管理系统,这是提高“死亡质量指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