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州市海尔大道旁有一幢平淡无奇的小楼,李海艳正在二楼的房间里鼓捣一个神奇的“小盒子”。这个“小盒子”是青岛汤谷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在研发的微型逆变器的原型机,这是一种能把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的直流电直接转换成交流电的装置,有了它,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并入电网使用,可以说是太阳能发电行业的“心脏”。据了解,现在市场流通的微型逆变器为“1拖1”太阳能电池板,即一个逆变器配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少量国外厂家能做到“1拖2”,而由山东泰山学者、留美博士李京台带领的汤谷新能源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微型逆变器则可以达到“1拖4”的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发电效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这座小楼内办公的还有从事3D打印机、无人机、液晶薄膜等高新产品制造的一批小微企业。少有人知,这个小楼在去年还是一个废弃的仓库。2014年10月,胶州胶邦里仁创业和科技孵化基地在这里开始建设,到目前入孵企业已经达到 26家,短短10个月的时间,这个小楼被成功地打造成胶州市重要的高科技制造小微企业聚集地。
胶邦里仁创业和科技孵化基地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胶州市对于创新、创业工作的明确规划和有效措施。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以及青岛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胶州市明确思路,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全市发展的核心,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形成推动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强大新动能。
“推动创业,空间建设是基础。在创业空间的建设上,我们不搞‘大而全’,不进行重复建设,围绕对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通过整合全市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提升与完善各空间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功能,打造‘1+N’模式的厚德创客港,为创业者提供适合的创新创业环境。”胶州市科技局局长郝国新介绍道。
所谓“1+N”模式,是指在厚德创客港核心区(1个众创空间),构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集聚为全市创业者服务的所有体系,同时纳入N个开放性物理载体,将胶州市原有的各个特色孵化器,如西交大青岛研究院孵化器、胶邦里仁创客空间和李哥庄创业大街等孵化器纳入到全市的统一管理服务下。
简单的空间整合,却让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青岛爱斯达特智能焊接设备有限公司作为西交大青岛研究院孵化器的入孵企业,背靠研究院焊接工程技术中心,在焊接技术上有着极高的水平,却苦于研发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技术难以实现成果转化,公司迟迟见不到效益。创客港正在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拥有企业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库和科研专家库,在创客港内即可以实现与胶州传统铁塔制造、节能锅炉制造企业的无缝对接,不仅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也为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持。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充分利用原有优势资源上。刚刚入驻李哥庄创业大街的热度发制品公司,是一家从事网络电商进行发制品出口的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发制品销售额已经突破亿元。胶州市通过政策补贴和免费厂房建设将其引入到李哥庄创业大街,希望通过利用热度发制品公司丰富的电商和外贸经验,辐射带动一批互联网电商企业,推动李哥庄其他传统运动帽、口罩制造业的互联网转型。
“‘1+N’开放式创业空间架构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有效整合了资源,让各个创业空间享受到统一的服务与支持,另一方面,则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创业空间独有特色,发挥各自长处,一起为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提供动力。”郝国新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引导创业企业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胶州市正在启动科技产业引导基金的建设。引导基金转变了原有财政资金无偿资助企业模式,通过市场规则对符合标准的创业企业进行股权融资,一期计划规模为1亿元,由财政投入2000万元,其余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目前已落实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