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从构想走向现实,是近几个月来岛城医疗卫生行业在医改道路上迈出的最大步伐。
今年春天,齐鲁医院(青岛)携手1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了我市第一家区域性医联体。进入夏季后,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如雨后春笋:先是青大附院心脑血管医院结盟民营医疗机构胶州湾医院组成医联体;紧接着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牵手青岛市盐业集团职工医院组成盐医分院;而市立医院,几乎组建了一支“联合战舰”——截至目前,市立医院已与21家基层医疗单位建立了医联体,服务范围覆盖市南、崂山、李沧、即墨、莱西、城阳6个区市,其中包括6所二级医院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直管模式的崂山区麦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不久,市八医也与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宅卫生院组建了医联体……
打造医联体的初衷是,通过推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实现分级诊疗,从而扭转不合理的就医“倒金字塔”结构——70%非疑难杂症患者扎堆大医院。如今,基层医疗服务是否有了变化?群众是否尝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利好?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
有病不用跑大医院了
不久前的一天,市立医院40位常驻专家乘坐的大巴车驶入城阳区人民医院,他们将在此驻扎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引来一批患者前来咨询。
52岁的钟女士是第一个体验到紧密型“医联体”甜头的患者,她十年前曾接受胃大部切除手术,最近又被诊断有“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肌瘤大小如同怀孕4个多月,考虑到极有可能存在的盆腹腔粘连,当地医院建议她进行开腹子宫全切术。但钟女士对之前手术的巨大创伤和漫长的恢复期心有余悸,希望能接受微创手术。
恰在这时,传来了市立医院将与城阳区人民医院建设“医联体”的消息,钟女士决定等。
10月31日,作为我市首家城区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市立医院25个专业40位常驻专家正式进入城阳区人民医院开展工作,妇科常驻专家张萍主任主刀,为钟女士实施了“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加子宫全切术加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第二天,钟女士就可下床活动了。“等”来的微创技术,让她觉得很值。
11月22日,93岁的宁老太因反复出鼻血到城阳区人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需进行“筛动脉结扎术并鼻息肉摘除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且有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疾病,当地没有足够的抢救能力为手术风险做保障,便迅速启动了“医联体”内的转诊程序,一个电话,当天就将老人转送至市立医院东院,两个小时后即成功完成急诊手术。
尽管试点运行仅仅一个月,但市立医院专家的“常驻”给城阳区患者吃了定心丸,家门口的二级医院成为很多人就医的首选,即使病情危急,一个转诊电话,就可将患者送入市立医院“绿色通道”,免去了不少排队等候的时间。
基层医院空着的病房满了
“与中心医院结成医联体之前,青岛盐业职工医院几乎没有什么肿瘤患者。”青岛市中心医院院长助理、治控部主任杨诚告诉记者,作为我市城乡半紧密型专科医联体试点,中心医院与盐业职工医院的联合重点在于突出专科特色,将一部分肿瘤患者的基础性治疗从市中心医院分流至盐医分院。作为一家三甲专科医院,除了每周两次派出心内科、神经内科、乳腺外科和肿瘤科专家到盐医分院坐诊,重点要对盐医分院常见肿瘤规范化治疗等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
据了解,一些需要先进专业仪器检查、治疗的项目,盐医分院可与市中心医院实行资源共享。比如,在盐医分院住院的肿瘤患者,如果需要接受放疗,会由医院安排专车送至市中心医院,接受完治疗再集体接回盐医分院,不用患者两地奔波。两家医疗单位组建医联体三个多月以来,市中心医院的副高以上专家已出动200多人次,接诊约2500人次,有50多名在基层就诊的患者因治疗需要,通过医联体内的转诊通道快速转至中心医院,而盐医分院以前完全是“空白”的肿瘤病房,如今接收住院40余人次。
正在盐医分院住院的张大爷患有肝癌,当初他的病情就是盐医分院联系市中心医院专家通过肝穿刺活检确诊的。如今,两级医院专家为他制定了毒副反应较轻的治疗方案,他就在盐医分院接受基础性治疗,很安心。张大爷的家属对于基层医院的服务也相当满意,“我们新农合病人在这里住院费用相对更低一些,就诊报销比例比三级医院高出大约15%。”
改变大医院病人扎堆状况
其实,早在2004年,青大医疗集团就开始尝试建设医联体。从2004年至今,青大医疗集团已陆续和松山医院、心血管医院、莱西市人民医院、莒县人民医院、海阳市人民医院、云南瑞阳人民医院等省内外的15家医疗单位组成了医联体。当然,这种医联体是一种较松散型的结合,主要是青大附院派出专家不定期到有合作关系的基层医疗单位坐诊,或通过远程会诊、组织培训等方式,帮扶基层医疗单位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本院医疗服务延伸。
记者从青大医疗集团统计的有关数据看到,十年前,海阳市人民医院的实际开放床位数是310张,年门诊量11.9万人次,全年手术2884例;加入医联体变身为青大附院海阳分院后,截至2013年底,实际开放床位数671张,年门诊量31.3万余人次,全年手术7012例。而在莒县人民医院,十年前后的数据变化更加显著,开放床位数从520张增加为1450张,年门诊量从15.7万人次增至44.8万人次。青大医疗集团副院长贾绍友表示,医联体模式把专家服务送到了基层群众家门口,提高了基层医疗水平,患者不用奔波求医,以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却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这样就更容易把患者留在基层,有效缓解了群众不论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扎堆,基层医疗资源却大量闲置的状况。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成为新目标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医联体模式的存在提升了基层医院的接诊能力,但目前的双向转诊是“转上去的多、转下来的少”,一方面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有些患者在大医院就医后回到社区就面临无药可买的境况;另一方面,在大医院住院有些项目可报销,而回到社区康复会受到医保总额控制的局限。
贾绍友认为,要想切实实现分级诊疗的愿景,不仅仅需要三甲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扶,还需在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的同时,改革现有的医保支付制度,比如以总额预付的形式,由发挥龙头作用的三甲医院协调医联体内各单位统筹安排群众就诊。
前不久,我市下发《青岛市加强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方案(试行)》明确指出,在试点医联体内,实现分级诊疗、医疗费用控制和医疗资源的纵向优化配置,需要建立医疗医保联动机制,在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使医疗资源上下联动起来。据了解,我市目前正探索在单位内保证医保服务数量和质量、防止推诿参保病人前提下,将各成员单位医保费用单独支付调整为对医联体进行统一支付,将紧密型医联体作为医保决算主体进行打包付费。这一目标若能实现,会走得更远。